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原理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答案】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反对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人企业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稳定经济,并且认为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他们的观点,通过实施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还能带来一些坏处。

2. 简述罗默与卢卡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罗默与卢卡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技术内生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模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和劳动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是指熟练劳动,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而知识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 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先进型技术,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来表示。

(2)知识进步是累积性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一国长期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结果,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累积性的。一国要取得经济增长的成就,必须重视知识进步与知识的累积。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之所以比不发达国家具有优势,正是因为其人力资本存量大大超过不发达国家。

(3)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同样是经济增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技术进步需要激励机制,知识积累也需要激励机制。在经济增长中,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或技术的先进程度通常可以用获取专利的数目来表示,专利越多,技术的先进性就越明显,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3.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并分析它们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答案】(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有改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

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①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③改变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法定准各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3)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货币政策通过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在货币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水平变化,利率变化影响投资需求,继而影响社会总产出。所以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机制可以表达为: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投资需求→社会总需求

4. 如果经济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在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上,市场能否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这种非均衡走向均衡?

【答案】只要生产能随产品市场供求而变动,利率能随货币市场供求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非均衡就可以通过调整逐步走向均衡。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IS 曲线和LM 曲线之上,则一方面表示这时储蓄大于投资; 另一方面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在这种非均衡情况出现时,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起作用,则储蓄大于投资(即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就会导致生产收缩,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就会导致利率下降,经过多次调整,一定会使收入和利率趋向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5. 什么是补偿性财政政策,为什么这种财政政策被称为斟酌使用或权衡性财政政策?

【答案】(1)西方经济学者尤其是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应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例如,当认为总需求水平很低,即出现经济哀退时,政府应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过旺、经济过热,即出现通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和通胀。前者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2)究竟何时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何时要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形势加以分析和权衡,斟酌使用。因此,这种补偿性财政政策就被称为斟酌使用或权衡性财政政策,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二、论述题

6. 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存在怎样的差异? 由此导致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案】(1)古典、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异

①研究期限不同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把短期和长期结合到一块得出总供给曲线。

②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而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

③各自的解释不同

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十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 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下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 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这个假设条件的含义是: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然而,正是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所以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