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医科大学检验学院306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R 酶。
【答案】R 酶作用于α-及β-淀粉酶作用后剩下的极限糊精,分解α(1→6)糖苷键的酶。
2. 酶原的激活。
【答案】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和初分泌时,并不表现有催化活性,这种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称为酶原。酶原的激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某种因素的作用,酶原分子的部分肽键被水解,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中心,无活性的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3. 双关酶。
【答案】双关酶能与膜可逆结合,通过膜结合型和可溶型的互变来调节酶的活性。双关酶大多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和调节酶,如糖酵解中的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醛缩酶、3-磷酸甘油 醛脱氢酶;氨基酸代谢的Glu 脱氢酶、Tyr 氧化酶;参与共价修饰的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酯酶等。
4. 蛋白质等电点。
【答案】当溶液在某一定
的环境中,使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恰好相等,即净电荷
称为蛋白质等电
为零,在电场中,蛋白质分子既不向阳极移动,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时溶液的点。
5.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 )。
【答案】神经节苷脂是由神经酰胺和至少含有一个唾液酸残基的寡糖组成,寡糖链与神经酰胺Q 上的羟基以糖苷键相连,主要存在于大脑灰质和神经节细胞。
6. 镰刀形细胞贫血病(sickle-cell anemia)。
【答案】病人的血红蛋白分子与正常人血红蛋白分子的主要差异在P 链上第6位氨基酸残基,正常人为谷氨酸,病人则为缴氨酸。缬氨酸侧链与谷氨酸侧链的性质和在蛋白质分子结构形成中的作用完全不同,所以导致病人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呈镰刀状,当红细胞脱氧时,这种镰刀状细胞明显增加。
7. 蛋白质的等离子点。
【答案】蛋白质的等离子点是指蛋白质在不含任何其他溶质的纯水中的等电点,即在纯水中蛋白质的正离子数等于其负离子数时的pH 。
8. 基因。
【答案】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或RNA 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基本单位,其化学本质为DNA (对于RNA 病毒则是RNA ),主要包括编码序列、间隔序列和调控序列。
二、问答题
9. —基因的编码序列中发生了一个碱基的突变,那么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在结构、功能上可能发生哪些改变?
【答案】(1)基因的编码产物中可能有一氨基酸发生改变,突变成另外一种氨基酸;(2)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 虽然碱基改变,但基因的编码产物可能不变;(3)基因的编码产物可能变短,即突变成终止密码子而终止翻译。
10.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下列氨基酸对,用
(1)(2)(3)(4)(5)性等有关。
(1
)因为
(2
)
(3)
(4)
极性较
(5)
多于
的
的
的强,的,另外
的
的
的的的
分子中含有
的
在
在
时
,时,
和和和
带负电荷
,带正电荷
,
带正电荷,所以用带负电荷,所以用阳
所带的负电荷
的非
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时,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时,
不被交换而先下来。 不被交换而先下来。
在pH7.0时,
,
在在
时,时,
都带负电荷,但
不被交换而先下来。
带的负电荷相近。但由于
先下来。
所带的负电荷稍
都带负电荷,但
的缓冲液洗脱时哪种氨基酸先被洗脱下来?
【答案】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氨基酸主要根据氨基酸所带的电荷不同,另外还和氨基酸的极
要多于Val ,所以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时,
与树脂吸附能力较强。所以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时
基,轻基的极性减弱了与树脂的吸附能力。所以用阳离子交换
树脂分离时,先下来。
11.糖酵解与发酵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糖酵解:淀粉或己糖在有氧或无氧状态下分解成丙酮酸,伴有少量(2)发酵: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酒精或乳酸。
的生成。
12.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缺乏胆碱会诱发脂肪肝,请解释其原因?
【答案】食物中供给的胆碱在机体内用于合成磷脂酰胆碱,作为膜和脂蛋白的重要组分。长期缺乏胆碱,磷脂酰胆碱合成受到限制,原材料之一的二酰甘油转向合成三酰甘油,后者没有分泌进入脂蛋白而在肝脏内积累。肝细胞被三酰甘油充塞,形成脂肪肝。
13.请描述线粒体DNA 的结构特点。[中国科学院2007研]
【答案】与核基因组相比,线粒体DNA 有如下结构特点。
(1)线粒体DNA 对于动物来说,是单一的环状分子;对于大多数植物和真菌而言,线粒体DNA 很可能是 线形分子,虽然某些植物线粒体DNA 也是大环形分子。
(2)线粒体DNA 没有与蛋白质结合成为核糖核蛋白,因此很少被压缩,大都呈松弛状态。 (3)线粒体DNA 中的非编码区(垃圾DNA 或内含子序列)明显少于核基因组DNA 。 (4)线粒体DNA 存在重叠基因,比如某些碱基作为两个不同基因的共享部分,或某个碱基既是一个基因 的末尾,同时又是下一个基因的开始。
14.缬氨霉素(valinomycin )是一种由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把它加入到活跃呼吸的线粒体中,发生如下几种现象:ATP 的产生减少,氧消耗速度增高,热被释放,跨线粒体内膜的pH 梯度增高。缬氨霉素是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还是抑制剂? 请根据该抗生素对线粒体内膜转运予以解释。
【答案】缬氨酶素的加入所产生的效应与解偶联剂的作用基本一致的。在进行呼吸的线粒体中,当电子传递时
,当一个
质子从基质转移到外侧,产生
质子梯度和跨膜的电位。用来合成ATP
的大部分自由能来自这种电位。缬氨酶素与
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该复合物穿过线粒体内膜,
离子亦作相反的转移。结果是膜两侧的正电荷
的能力
质子通过电子传递而被转移时,一个
总是平衡的,跨膜的电位也消失了。于是就导致了没有足够的质子推动力推动ATP 的合成。换句话说: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作用的偶联被解除了。与ATP 合成效率减少相反,电子传递速度显著升高,其结果是梯度、氧消耗量以及热量散失都增大。
15.线粒体在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主要是在线粒体上进行的。在呼吸链中,酶和辅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其中传递氢的称为递氢体,传递电子的称为递电子体。呼I
吸链由线粒体内膜上的五种复合体(复合蛋白)组成,它们是复合体(氧化酶,辅基为素a 、血红素和传递电子的有和IV 推动
和
)、复合体II (琥珀酸-Q 还原酶,辅基为
合酶)。辅基传递氢和电子的有
通过得失电子来传递电子。电子传递使复合体I 、III
跨膜流动的结
离子浓度低于间隙的。线粒体基质形成负电势,而间隙形成正电
还原酶,又称和
)、复合体(细
胞色素还原酶,辅基为血红素b 、血红素
和
)、复合体V (和血红素
,
)、复合体IV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基为血红
跨过线粒体内膜到线粒体的间隙。线粒体间隙与细胞溶胶相接触。
果造成线粒体内膜内部基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