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706教育专业综合之教育学基础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德育原则

【答案】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2. 教学机智

【答案】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此种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直觉性等特点。

3. 学校管理体制

【答案】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前者规定了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权划分及相互关系,后者规定了学校由谁领导和负责。从关系上看,学校领导体制除了规定学校的领导主体和领导形式外,也影响着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目标任务、职责权限和运行方式。可以说,学校领导体制是办学、管校的根本制度,是使学校管理活动有序运行和实现学校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4. 班集体

【答案】班集体是指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班集体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共同活动中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①在外力(包括学校、教师等)组织下建立班级,确定目标; ②建立学生组织领导核心; ③形成集体规范和舆论。班集体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效果发生作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力量与手段。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它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不断前进。

5.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一种教育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得到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6. 体育

【答案】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又称体育运动,泛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动; 狭义的体育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增进人体适应能力,预防疾病,康复身心,健身、健美,延年益寿; 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个人的生活,娱人娱己有重要作用; ③可振奋民族精神,发展国际交往,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④对社会生产也有促进作用,与社会教育、军事、医疗卫生、宗教、体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7. 校本课程

【答案】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而言,它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实质是更多地关注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生长环境较为密切,易于使学生接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8. 活动课程

【答案】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儿童兴趣与动机为课程中心,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它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

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兴趣、动机,重视儿童心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其局限是:课程内容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9. 遗传决定论

【答案】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单一因素决定论,亦称“生物因素决定论”。该观点认为人的机体构造、形态、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及差异的形成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先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己决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影响这些由遗传决定的能力和品质,使之或迟或早的实现,而不能加以改变。奥地利心理学家比勒持同样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的过程。遗传决定论最大的局限是贬低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二、简答题

10.简述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答案】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班级组织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往、游戏、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知识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目标、集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在社会主体价值观和公民精神的指导下,把个人的兴趣、需要、愿望升华为符合社会期望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造福人民的集体主义者。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班级教学目标的规范性、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简约性和可控性,是学生学习社会经验,获取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独特条件。教育者通过班级组织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获得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技能,并为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班级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交往及同龄伙伴交往中展开的,而班集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社会规范。如班级制度、课堂规则、学生守则、学习纪律,加之集体的传统、舆论、风气等,直至学生之间使用的特别的语言、行为方式,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等,都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的角色,对学生具有一种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