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 搬运作用
【答案】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3. 沃克环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答案】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 附近)
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 )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4. 土壤有机质
【答案】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蚀质和非腐蚀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 冰碛地貌
【答案】冰碛地貌是冰债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代表性的冰债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①冰债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债、内债、中债都沉落到底债之上,合称基债;②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是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的条状高地;终硕堤由终碛堆积而成,③终碛堤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④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
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6. 信风带
【答案】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受到该信风影响的纬度范围就叫信风带。其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7. 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8. 部门自然地理学
【答案】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二、简答题
9. 自然地理学基本规律有哪些? 举例说明。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有:
(1)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亦有表现。例如:
纬度地带性:同一时期,我国气温由北至南逐渐升高;
经度地带性:我国降雨由东至西逐渐减少,东部气候湿润,到西部则变为干旱地区;
垂直地带性: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2)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
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沙漠中出现绿洲,沙漠地区炎热,干旱,却能出现绿洲,这便是非地带性规律的表现。沙漠中出现绿洲多是因为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了地带性规律出现非地带性规律。
10.何谓水分循环? 它有何意义? 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案】(1)水分循环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是指地球表层水分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水分循环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缓解了地球表层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广阔而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分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传送带;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③水分循环过程也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④地表水分循环也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岩石风化过程、流水地貌过程、生物过程及其成土过程;
⑤地表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赖于长期的水分循环过程,如煤、石油、沙金等。
(3)形成地球表层水分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外因是地球表层的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
11.说明大气中CO 2和O 3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1)大气中CO 2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
①来源:大气中的CO 2含量很低,其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呼吸作用中CO 2的排放;微生物对动植物尸体进行分解作用中CO 2的排放;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变化:近200年以来人类活动(工业化)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CO 2的浓度增加了20%。
③对气候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CO 2含量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全球温度逐年持续升高,影响全球气候随之发生改变。
(2)大气中O 3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
①来源
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在距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
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而分解为O 2和O 原子,又能被这两个原子重新生成。
②变化
近年来,南极上空已出现臭氧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减少了20%。人类过多的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造成了臭氧层的损耗。同时许多飞机飞行会排放出许多废物,也会破坏臭氧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