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方案评估
【答案】方案评估是指对机构服务方案的评估,这类评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指出某一服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技术是否适当、方案的实施是否有较大把握以及该方案是否属较优方案等。
2. 差序格局
【答案】在分析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3. 社会文化理论
【答案】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本尼迪克特,该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组织的产物,社会就是由社会角色构成的。她对“文化继承”的概念下了定义,其文化制约连续性的特点可以提醒青少年工作者小要人为扩大成人与青少年的差异性,而要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
4. 自我心理学
【答案】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心理发展经过了八个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存在“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人生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折。顺利地渡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 消极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力量,阻碍个人适应环境。并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消极解决则相反,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5. 社区康复
【答案】社区康复的基本点是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其结果也是社区受益。进行社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在
社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建构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
二、简答题
6. 简述实验方法的思想。
【答案】(1)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2)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y )进行测试(即前测);
②引入自变量(x ),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
③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即后测);
④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3)为了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它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实验组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而控制组则未受到这种影响。分两个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 引起的变化E 。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几小时、几天或一年)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 表示。实验组所受的影响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 )。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E 应该为:E=de-U=de-dc
7. 简述影响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因素。
【答案】影响社会行政体制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福利资源募集方式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
(1)国家政治制度;
最早提出“福利体制”概念的丹麦社会福利研究专家艾斯平一安德森在解释不同福利体制差异的原因时,提到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阶级动员的性质(尤其是工人阶级),阶级政治联盟的结构,福利国家体制制度化的历史传承。这三个因素的核心就是阶级结构,正是阶级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福利体制类型。
(2)经济发展水平;
具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形式和社会福利待遇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3)福利资源募集方式;
当前各国政府为谋求有效推动社会行政,以实现社会福利的目标,对于筹集经费无不全力以
赴。其来源有四不中:
①政府按年度编列财政预算;
②政府为举办某种社会福利事业而开征特别税,专款专用;
③政府拨付特定税收的全部或部分,作为社会福利基金,专款专用;
④政府制定有效办法奖励国内民间机构团体及热心人士的捐赠,并建立志愿服务完整体制,有效结合民间力量配合政府推广社会服务。上述不同的福利资源募集方式对一国福利体制也会产生影响。
(4)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社会服务即社会工作就与政府的社会政策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一般是在政府的社会政策框架内进行的;
②社会福利服务活动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
③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政策的“检验器”;
④社会工作的效果有可能反过来成为推动社会政策改进的力量。
8. 简述社会工作的增能理论。
【答案】增强权能理论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
(1)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
①美国学者巴巴拉. 索罗门1976年出版《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②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增强权能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有快速发展。
(2)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①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②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③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④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受助人的权能不是助人者给予的;
⑤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受助者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
(3)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①伦理价值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
②干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