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3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面质量管理
【答案】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是由质量管理学家戴明(W Edwards Deming )和朱兰(Joseph M. Ju-ran)提出,指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卜,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该质量管理办法有两个核心:持续不断地改进质量和不断地满足或超出用户的期望。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点包括:①高度关注顾客。这里顾客的含义不仅包括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外部的个人或机构,还包括企业内部相互提供服务的部门; ②坚持持续改进。TQM 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承诺,使己经是“非常好”了的还不够,质量总还能改进; ③关注过程。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要求关注工作过程; ④改进组织各项工作的质量。TQM 采用广泛的质量定义,它不仅涉及最终产品的质量,而且涉及企业如何进行产品运输,如何对顾客抱怨作出迅速回应; ⑤精确测量。TQM 采用统计技术度量组织运营的每一个关键变量,并与标准或业界最佳基准进行比较; ⑥向雇员授权。TQM 吸收一线工人参与改进过程,团队作为授权的载体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的组织形式被广泛采用。
2. 管理的人本原理
【答案】管理的人本原理认为,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第一,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本原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它要求管理者在一切管理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做好人的工作作为管理根本,使管理对象明确组织的整体目标、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自觉地并主动地为实现整体目标努力工作。
具体讲,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员工是组织的主体—尊重人; ②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依靠人; 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发展人; 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为了人。
企业在运用人本原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心员工个人需要; ②让员工感到受重视; ③要注意增强员工的荣誉感; ④做好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
3. 企业文化
【答案】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
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
①组织精神;
②组织价值观;
③组织形象。
企业文化的特征主要有:
①成员的一致性;
②团体的重要性;
③对人的关注;
④单位的一体化;
⑤控制;
⑥风险承受度;
⑦报酬标准;
⑧冲突的宽容度;
⑨手段一结果倾向性;
⑩系统的开放性。
4. 工作轮换
【答案】工作轮换是指使各级主管人员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其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工作轮换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受训者到不同部门考察工作但不会介入所考察部门的工作; 二是受训者介入不同部门的工作。工作轮换有利于促进员工对组织不同部门的了解,从而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更合适的工作; 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但也会存在诸如增加培训费用、难以培养专业化人才等不足。
二、简答题
5. 何谓矩阵组织? 有何特点? 又如何运用之? 请举例说明。
【答案】矩阵组织是综合利用各种标准的一个范例。这是一种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系统; 横向的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如新产品开发)而组成的项目系统。项目系统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而是随着任务的进度,根据工作的需要,从各职能部门抽人参加,这些人员完成了与自己有关的工作后,仍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
矩阵组织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集中各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短期内迅速完成重要的任务; 由十在项目小组中集中了各种人才,便于知识和意见的交流,能促进新的观点和设想的产生; 此外,由于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项目小组的活动还可促进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但由于项目组织的成员是根据工作的进展情况临时从各职能部门抽调的,其隶属
关系不变,从而不仅可能使他们产生临时观念,影响工作责任心,而且由于要接受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双重领导,在工作中可能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
矩阵式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频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知识的组织,或者作为一般组织中安排临时性工作任务的补充结构形式。(举例略)
6. 有效的控制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便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控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
(1)适时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兔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原因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如果等到偏差已经非常明显,且对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后,反映偏差的信息才姗姗来迟,那么,即使这种信息是非常系统、绝对客观、完全正确的,也不可能对纠正偏差带来任何指导作用。
(2)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有效的控制应该既能满足对组织活动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又能防止与组织成员发生强烈的冲突,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抑制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率; 另一方面,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进度和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过少的控制还可能使组织中的个人无视组织的要求,我行我素,不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甚至利用在组织中的便利地位谋求个人利益,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崩溃。
控制程度适当与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判断控制程度或频度是否适当的标准,通常要随活动性质、管理层次以及下属受培训程度等因素而变化。此外,企业环境的特点也会影响人们对控制严厉程度的判断。
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拧制。由于存在对控制者再控制的问题,这种全面控制甚至会造成组织中控制人员远远多于现场作业者的现象。适度控制要求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利用ABC 分析法和例外原则等工具找出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预警系统或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一项控制,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超出其所需成本时,才是值得的。控制费用与收益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