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804媒体管理基础之新闻编辑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答案】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的过程,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一一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一的指向性规定,媒介的功能定位要以受众需求和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为基础。

2. 覆盖域

【答案】覆盖域是指媒介发挥影响的区域范围,即媒介受众的分布区域。覆盖域是在制定媒体战略、具体选择媒体时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在地域分布上是相对集中的,而广告媒体的传播对象也有一定的确定性。如果其覆盖域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分布范围完全不吻合,那选择的媒体就不适用。只有当媒体的覆盖域基本覆盖目标消费者所在区域或与目标消费者所在区域完全吻合时,媒体的选择才是最合适的。

3. 改写

【答案】改写是指对原稿的重新写作,改写是改稿中难度最大、操作最复杂的一种修改方法。改写通常是因为稿件的角度选择不当、材料的详略安排不当、稿件结构有问题或者体裁不合适等,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安排结构、重新写作。改写的方法主要有:改变主题与角度、调整结构、改变体裁、分篇、综合。

4. 垂直式版面

【答案】垂直式版面是最古老的版面形式,曾长期统治美国报纸的版面,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垂直式版面的主要特点是:(l}标题与正文都是按基本栏排列,版面纵向分隔,整齐、有次序,但缺少变化; (2}稿件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标题的行数区分,而不是标题的长度(栏数)区分; (3)很少采用图片,版面修饰少,版面语言贫乏,版面设计对内容的表现力较差。

5. 新闻标题的实题和虚题

【答案】新闻标题的实题是指叙述事实的新闻标题,着重表现具体的任务、动作和事件等。实题可以单独存在。虚题是指发表议论的新闻标题,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虚题不能独

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实题。

6. 稿件失实

【答案】稿件失实是指新闻稿件所写的内容不真实,即新闻所反映的客体缺乏客观根据,具有主观成分。新闻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 第_种是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稿件失实的表现形式包括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幻影、假象等。

7. 中缝

【答案】中缝是指一张报纸相邻两块版之间的空隙,又称作“报缝”。中缝可以空着,也可刊登广告、实用信息,或者用于版面上长文的转文等。一些大报为了版面的庄重与美观,将中缝空而不用; 也有不少报纸,特别是四开报纸,为了更充分地利用版面,则用报缝刊登广告、电视节目、知识小品等。

8. 编前会

【答案】编前会是指在各期报纸组版之前,由报社的值班总编辑、编委或总编室主任主持、各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版面协调会。各版主编在编前会上汇报第二天版面编排的设想和稿件情况,各部门沟通情况,对版面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安排解决,对近期的重要报道选题进行落实和部署。

9. 版面空间

【答案】版面空间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版面空间能够帮助编辑表现编排思想,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它还包含着多种重要的因素,编辑就是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利用,传递给读者某些信号和暗示,从而实现传播的效果和目标。版面空间中包含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面积、距离和形状。

10.加按语

【答案】加按语是指对原稿中的错误不直接改动,而以另外加按语的方式指出差错的一种修改方式。有时新闻稿件中的差错不是记者或作者采访写作上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报道对象客观上就存在的,而且这些内容又比较重要,不能用删节的方式删除掉,也不能用替代的方式直接改为正确的表述,这时就可以保留原来的文字,而以加按语的方式指出错误,做法是直接在错误的文字后面加括号和标注,如:(按:"XXX ”有误,应为“XXX" )o

11.对称型编排

【答案】在版面设计中,对称式排列是指以中轴线为轴心,进行上下或左右对称编排的排列力一式。对称式排列使画面统一、庄严,给人高品质、可信赖的感觉。在对称式画面中,可以采

用版面均衡的方法来传达信息,在平衡中寻求不平衡,使画面更具动态感。

12.通栏标题

【答案】通栏标题是指书籍报刊上自左至右或自上而下贯通整个版面不分栏的大标题,这是标题中的“龙头老大”,强势作用至为显著,不可滥用。美国《华尔街日报》至今仅出现过3次通栏标题,分别用于报道珍珠港事件、海湾战争和“9·11" 事件,可见使用之慎重。

二、简答题

13.简述改稿的一般程序。

【答案】新闻编辑在对一篇已经决定要采用的稿件进行修改时,一般的工作程序是:

(1)通读全文

目的在于认识原稿。这种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握稿件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情况; 二是发现稿件存在的问题,并设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认识是修改稿件的基础。认识越清楚,下一步修改就越顺利,质量也越有保证。不能急于求成,在未通读全文的情况下,就边看边改。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容易改得不得要领,甚至歪曲原意。对于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长稿,即使通读一遍也未必能认识,需要多通读儿遍。宁可先多花一些时间,而不要匆匆动手,免得以后返工,更费时间。

(2)着手修改

即把前一步设想的方案付诸实施。但第一步的设想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不可能一一都想得很具体,因此,在着手修改时,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思考,做到字斟句酌。修改要用不同于原稿字迹颜色的墨水,如果颜色相同,则用笔要不一样。如原稿是用钢笔写的,修改则要用毛笔。一般编辑和部组负责人的修改所用的笔或墨水也要有所区分,以便以后查对。

在原稿上修改,改正的字可写在行间或四周的空白处。假如原稿改动很大,或几经修改,原稿己改得比较乱,不易认辨,需要重抄。校正小样,要采用标准校对符号。符号要用引线勾画到四周较近的空白处,引线不宜交叉或重叠。

(3)改后检查

稿件修改完毕,必须从头至尾认真阅读,检查是否有在文理上、用字用词上的错误并进行校正。这种改后检查至少要进行一次,对于重要稿件,还要再检查第二次。

整个修改过程,需要对原稿和修改后的文字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反复阅读来发现问题。阅读一般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略读,即着重注意内容,对某些细节,如用词不当、错别字、漏字、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暂不去推敲; 另一种是点读,即逐字逐句地去进行阅读,不仅注意内容,而且不放过仟何细节。

修改过程中的阅读,应该根据需要灵活地采用这两种阅读方式,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开始通读原稿时,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 在作最后一遍的检查性阅读时,可以采用点读的方式; 而在着手修改时,既要有略读,也要有点读。这样就可以发挥两种阅读方式的长处,提高修改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