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苏州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 2

2018年苏州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 15

2018年苏州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 29

2018年苏州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 40

2018年苏州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 51

一、名词解释

1. 焚书坑儒

【答案】焚书坑儒是秦代统制文化学术、镇压知识分子的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而废分封之举。丞相李斯予以驳斥,认为古今异治,三代之事不是法。进而建议:史书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所有《诗》、《书》及诸子百家书,一律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此议获准,于是民间所藏书籍多被付之一炬。次年,有侯生与卢生相与攻击秦始皇,后逃亡,始皇闻之大怒,使御史拿问诸生,将其中犯禁的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及儒士坑于咸阳,并告之天下。后世多认为这是秦代暴政的一条主要罪证。

2. 经今古文之争

【答案】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 另一派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经古文学。两派所据经籍,小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为汉政权服务。经古文学重在训话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14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刘散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争遂告一段落。

3. 社学

【答案】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即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浩》、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通晓文义,品行谨厚者充任社师。

4. 癸卯学制

【答案】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二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和荣庆、张之洞拟定。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史称“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癸卯学制从纵的方面可分三段七级,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全部学习时间共25~26年。其中,小学教育9年(包括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 中学堂5年(一级); 高等教育11~12年(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了级)。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和优级; 实业学堂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此外,还设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艺徒学堂及译学馆。

该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各自成系统,增加了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更周密完备,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较大。癸卯学制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教育的形式,但并没有脱离封建教育的精神。而且这个学制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组织都抄自国外(主要是日本),不符合中国实际,并特别重视外语教学,所以它又具有半殖民地教育的特性。

5.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这两年分别称壬子年、癸丑年,因此得名。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 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 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极,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沿用至1922年。

壬子癸丑学制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这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6. 西南联合大学

【答案】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内迁的3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国立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七七事变后,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临时大学。1937年8月临时大学筹备会在南京成立,11月1日,在长沙正式上课,共设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17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原圣经书院德涵女学旧址,文学院设在南岳,校务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主持,年底战火逼近长沙,又西迁云南昆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后,改“西南联合大学”名,5月4日正式开学,同年秋增设师范学院,附设师范专修科,增设航空工程学系以及电讯专修科,1939年又设立先修班和进修班。1940-1941学年,发展为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有教师350多人,学生3000多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誉为人后方的“民主堡垒”,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争取民主运动。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各校分别返回平、津原址复校。

二、简答题

7. 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己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阳属。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黔为异端。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话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

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经过长期缓慢发展的古老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被打破;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宗法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被破坏; 思想观念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失灵,无论怎样“克己复礼”、“忠君重道”均无法抵制洋枪大炮; 只通过科举选取封建士大夫的人才培养模式,己不符合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