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角度

【答案】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

2. 以小见大

【答案】以小见大是指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这个“小’夕,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3. 软新闻

【答案】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4. 新闻素描

【答案】新闻素描又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它是以“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这是新闻素描的基本特点。

5. 谈话实录型通讯

【答案】谈话实录型通讯是指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在叙事记述型通讯中,往往也会涉及人物之间、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对话,但它并不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现。而在谈话实录型通讯中,谈话无疑是主角。谈话成为主角,包括以下两项含义:①谈话在文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 ②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着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着全篇成败。

二、简答题

6. 结合本年度各家媒体年终成就性报道的实际,分析其不同的报道角度。

【答案】答案提示:实例略。

成就性报道的选题必须是思想性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亮点,能激起听众的兴奋度和关注度的。同时,它还必定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对现实生活有强烈的指导作用,有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的新闻报道。

做成就性报道,最重要的是要将相对比较严肃的政经和社会新闻,通过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报道形式的改进,努力增强其可听性和亲和力,使报道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典型,大题小做

成就性报道、特别是重大成就报道,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点多面广,内容庞杂。因此,报道在选取角度和切入点时一定要注意从“小”字上做文章,站得高、看得远的同时,也要想得深、想得新; 在具体策划中又能够针对受众心理,缩短报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细微点上的变化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2)从生活中寻找真实的故事

把看似“遥远”的报道主题拉到受众的生活中,贴近他们的“柴米油thm , . 酱醋茶”,寻找到把重大主题化为广大受众最关心的事件的有效载体。

(3)真正了解“成就”是怎么来的

实践证明,重大成就性报道中,群众最不买账的是各种各样的“政绩工程”,生硬地图解政治概念。所以一定要“调查”和“研究”反映“成就”的那些关键数字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源头在哪里。

(4)要严肃,更要活泼

把凝重的报道题材与轻松的报道形式融为一体,使人有新鲜感,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传播。

7. 背景材料常见的穿插方式大致有几种?

【答案】背景是为说明、补充、烘托新闻事实服务的。背景材料由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调遣。而新闻事实的展开、叙述,在消息中多呈跳跃式,往往不受事物发展先后顺序的制约。这样,笔锋所至,哪里需要背景出场助阵,背景便应在哪里出现。依次而论,常见的穿插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插入导语

导语提倡文字简练,开门见山,在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还是不加或少加背景为好。但是,这并非绝对的要求,关键看是否需要。有的消息在导语中插入了背景,效果相当不错,少数导语因为背景材料选得好或者运用得当,显得十分精彩。

(2)导语之后紧接背景段

导语之后紧接背景段,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但不能说是最好的写法,更不能成为套路。背景

穿插何处,应视需要而定。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现,就是最佳安排,形成框框反而不好。

(3)分散插人主体之中

常见的写法有两种:①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②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豁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突出新闻事实,让新闻事实始终处在聚光灯下,令通篇有一种新鲜感。

8.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他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请简要叙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答案】(1)成果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汀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汀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下西行的通讯,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西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2)意义

他将这次西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在书中首次从记者的角度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9. 为什么说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答案】通讯虽然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换言之,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尽管通讯材料的细腻和文笔的优美与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但人们阅读通讯时,很明白自己在读新闻而非在读文学作品,相信它的内容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在这里,“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属于新闻报道文体,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与消息一样,真实性对通讯的限定是同样严格的。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均应属实。

(2)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尽管通讯篇幅长、内容详细、完整,采写需要的周期长,但因其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处于“现在时”的新闻人物,因此必须讲究时效性。

(3)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

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它是否传播了对受众有用的信息。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