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权与分权

【答案】集权与分权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权限的分配方式。

(1)集权及其优缺点、适用范围

①集权是指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较多的集中在企业上层的一种组织形式。

②优点:有利于集中领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活动; 有利于管理工作实现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

③缺点:限制了中下级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信息传递慢; 企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

④适用于规模不大、经营内容比较单一、地区分布较集中的企业。

(2)分权及其优缺点、适用范围

①分权是指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适当分散在企业中下层的一种组织形式。分权主要有两种:A. 按管理的主要过程或职能进行分权,将供应、生产、销售等部门决策权力交给各部门的负责人; B. 按产品或按生产和销售的地区进行分权,各个地区可以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

②分权的优点:A. 有利于各事业部对所负责的产品或地区从计划、生产到销售进行统一管理,从而调动事业部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层领导者发挥才干和培养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条件; B. 企业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可以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 C. 各事业部对环境变化反应迅速,信息沟通快。

③分权的缺点:A. 易产生本位主义,相互协调困难,统一指挥与调度不够灵活; B. 一些职能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管理费用增加。

④适用于规模较大,产品品种多、市场变化快、地区分散较广的企业。

集权与分权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分权或集权。

2. 全面质量管理

【答案】(1)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1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①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要求全部员工,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办公职员或一线工人,都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

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

③全面的质量管理。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行。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3. 晕轮效应

【答案】晕轮效应是指对他人的某种突出表现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的心理效应。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日,以偏概全。

4. 企业的社会责任

【答案】(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包括:①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②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2)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

①纯经济观

纯经济观是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运作,认为公司管理当局的任务就是设法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来组合各项生产资源,使生产成本最低,同时将产品卖给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顾客,使企业的利润最大,而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②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除了取得一定的利润外,还应为基本相关的利益群体承担其应负的社会责任。

(3)企业与管理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①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②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③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④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⑤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为投资者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报酬,及时、准确地汇报财务状况; ⑥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

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②把不利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5. Y 理论

【答案】Y 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性观点。该理论认为:

①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②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③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来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④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6. 组织设计

【答案】组织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是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组织选择的过程,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没有一个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而是要根据不同环境情况予以选择,组织设计结果直接影响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

组织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劳动分工原则; ②部门化原则; ③指挥链原则; ④管理幅度原则; ⑤集权与分权原则; ⑥正规化原则。

二、简答题

7. 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制订计划根本没有用。”这样的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答案】(1)该种说法不正确。

(2)具体原因

计划是指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由于环境在不断变化,计划可能会跟不上变化,但计划具有灵活性,所以制定计划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有其特定的目标,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建立起一定的保障。计划首先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组织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之分。计划工作就是要通过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对组织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各个阶段性的目标明晰化,把各种目标协调起来,并制定出实施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方法、措施,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实现总目标服务。

②计划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目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组织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不做预算,不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即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也会因成本失控而变得不合理、不合算。节约是从事现代管理的基本准则之一。

③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计划还为摔制提供了标准。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没有预见的因素的影响下,组织行动可能偏离计划轨道。这些偏差要靠控制来纠正。纠正偏差,必须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组织的计划。计划不仅是组织行动的标准,同时又是评定组织效率的标准。没有计划就无法实施控制:没有计划,组织目标也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