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854史学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清流派

【答案】清流派是清朝晚期,军机处内部逐渐形成的以李鸿藻为首领,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的一个派别。清朝晚期,军机处内部形成洋务派和顽固派“南北”两派,北派顽固派首领李鸿藻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学士在自己的周围,以壮大声势,这些“台谏词垣”也以依附李鸿藻为晋身之阶,号称“清流”。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陈宝琛都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借用他们的言论牵制洋务派,暗中放任清流派,因此“清流派”的势力煊赫一时。“清流派”对兴办洋务并不都持反对态度,其成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后来就成为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2. 《中法新约》

【答案】《中法新约》是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③中国以后修筑铁路,应同法国商办;④法军退出台湾、澎湖。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3. 昆仑关之战

【答案】昆仑关之战是指1939年中国军队在桂南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反击作战。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并在南宁地区开辟航空基地,于1939年攻占昆仑关要地。中国政府部署桂南大会战,决定以昆仑关为重点战场开始反攻。白崇禧指挥中国军队开始总攻击,其中第五军向昆仑关进攻,迫使日军向核心阵地撤退;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夺取东面高地,将该地日军守备队歼灭;日军驰援昆仑关,遭第五军攻击,伤亡惨重;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此战役为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第一次采取诸兵种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并为桂南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冯、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増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5. 近卫声明

【答案】近卫声明是抗战时期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国民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6. 讨粤匪檄

【答案】讨粤匪檄是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军所发布的檄文。1854年2月,曾国藩率湘军从湖南衡阳出师镇压太平军,发布此檄文。主要内容是号召士大夫,为维护名教而战斗。檄文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儒教的层面,以动员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军。

7. 东北抗日联军

【答案】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纷纷建立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抗联的队伍包括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周保中率领的第二军、李兆麟担任总指挥的第三路军。东北抗联长期坚持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

8. 《孙文越飞宣言》

【答案】《孙文越飞宣言》是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宣言。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与孙中山会晤,商讨关于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

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9. 平壤战役

【答案】平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在朝鲜平壤的一次重要战役。1894年7月,日军在汉城附近牙山袭击清军后,即组织兵力,由山县有朋率领,分四路包围平壤。时该城由叶志超、左宝贵、马玉岜、卫汝贵等率清军一万五千人驻守。自9月15日起,日军分三路发动总攻。东路日军从正面进攻,马玉岜部抵死相拒,数次击退敌人;西路日军偷袭西南门,卫汝贵部奋力迎战,毙敌多人;北路日军强攻牡丹台和玄武门,左宝贵登城指挥,身负重伤仍坚持督战,后中炮牺牲,玄武门破。叶志超弃城溃逃,渡过鸭绿江,平壤失陷。

10.《国策基准》

【答案】《国策基准》是1936年8月,广田内阁制定的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文件。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一方面确保其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于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此后日本对华的

政策基本就是按此实施的。

11.科学与玄学论战

【答案】科学与玄学论战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思想界的又一次大交锋,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或叫做“人生观之论战”。其核心问题是讨论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并引发出人们对科学与玄学、物质与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诸多问题的讨论。论战缘起于1923年2月张君劢发表“人生观”演讲,到同年张发表长文反击丁文江的驳斥;从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年岁末,“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

12.乡官制度

【答案】乡官制度是指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县级以下地方基层组织制度。主要内容:①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政权控制下的人民组织起来,每军12500家,设一军帅,军帅以下依次设立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②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成为乡官。③乡官的职责是,平时管理民政,督其民在乡事农,战则应征。乡官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论述题

13.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主要体现在:

①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②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③从战争性质上来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④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基本经验: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