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数据库技术(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是什么?给出数据库管理系统插入一个记录的活动过程,画出活动过程本意图。
DBMS 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整体,【答案】图是DBMS 的运行过程示例。结合图,给出DBMS
插入一条记录的活动过程。
图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
(1)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向DBMS (以RDBMS 为例)发出调用数据库数据的INSERT 命令。在命令中给出一个关系名和所插入的元组值。
DBMS 先对命令进行语法检查、(2)语义检查和用户存取权限检查。语义检查的具体做法是,DBMS 读取数据字典,检查是否存在该关系及相应的字段,值的数据类型是否正确。检查该用户是否具有该关系上执行INSERT 操作的权限。若未能通过检查就拒绝执行INSERT 命令,返回有关的错误提示信息。
(3)DBMS 查看存储模式,找到新记录所应插入的位置和相应的页面P 。
(4)DBMS 在系统缓冲区中找到一个空页。
(5)DBMS 根据步骤(3)的执行结果,向操作系统发出读取物理页而P 的命令。
(6)操作系统执行读操作。将数据页P 读入系统缓冲区中的空白页处。
(7)DBMS 根据插入命令和数据字典的内容将数据转化成内部记录的格式。
(8)DBMS 将数据记录写入系统缓冲区的页面P 中。
(9)DBMS 将执行事务的提交。把状态信息(如成功或不成功的指示)、例外状态信息等返回给应用程序。(这里未考虑多用户并发控制的问题。)
2. 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功能?
【答案】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是位于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一个数据管理软件,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用户可通过它来定义数据。数据(1)数据库定义功能:DBMS 提供数据描述语言(DDL )
库操纵功能: DBMS 还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 ), 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2)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这是DBMS 运行时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束条件 的检查和执行、数据库的内容维护等。
(3)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它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及转换,数据库的转储与恢复,数据库的重组功能和性能的监视与分析功能等。
3. 试述事务的概念及事务的4个特性。恢复技术能保证事务的哪些特性?
【答案】(1)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具有4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这4个特性也简称为ACID 特性。
①原子性: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的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②一致性: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当数据库只包含成功事务提交的结果时,就说数据库处于一致性状态。
③隔离性: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其他并发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④持续性:持续性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执行结果有任何影响。
(2)恢复技术保证了事务的原子性、一致性和持续性。
4. 什么是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试述其特点和设计策略。
【答案】(1)在需求分析阶段所得到的应用需求应该首先抽象为信息世界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用某一DBMS 实现这些需求。所以概念结构是信息世界的结构,即概念模型。
(2)其主要特点是:
①能真实、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包括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
②易于理解,从而可以用它和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交换意见,用户的积极参与是数据库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③易于更改,当应用环境和应用要求改变时,容易对概念模型修改和扩充;
④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
(3)概念结构的设计策略通常有四种:
①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
②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③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充,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
④混合策略,即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用自顶向下策略设计一个全局概念结构的框
架,以它为骨架集成由自底向上策略中设计的各局部概念结构。
5. 试述数据库设计过程。
【答案】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1)需求分析阶段: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 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物理设计阶段: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在数据库实施阶段,设计人员运用DBMS 提供的数据库语言(如SQL )及其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设计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往往是上述六个阶段的不断反复。
6. 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为什么要设置系统缓冲区?
【答案】设立系统缓冲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隔离外存设备与存储层以上各系统,保证DBMS 具有设备独立性。
(2)提高存取效率。利用缓冲区滞留数据,只有数据不在缓冲区时才从外存读入页面,写入数据先在页面作标记,当事务结束时或缓冲区满需调入新页时才写入外存。
二、应用题
7. 为在某种程度上保证某数据库系统可靠地运行,在SQL Server 2000环境中,对其制定有下列三种备份策略。假设对此数据库进行一次完全备份需要4小时,差异备份需要2小时,日志备份需要1小时。设所有备份都是从凌晨1:00开始。
策略1:每周周日进行一次完全备份,每周周一至周六每天进行一次日志备份;
策略2:每周周日进行一次完全备份,每周周一至周六每天进行一次差异备份;
策略3:每天进行一次完全备份。
①假设需要保留一年的备份数据,比较三种备份策略所占用的空间。
②比较每种备份策略的备份和恢复速度。
【答案】①占用空间量从大到小排序为:策略3, 策略2, 策略1; ②备份速度从快到慢排序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