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872经济学综合B之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2. 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案】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十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3.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
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4. 充分就业
【答案】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称为自然失业率。
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这两种失业可以迪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增加对失业者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其在程度上有所降低,但不能彻底消除。
,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那么经济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
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使得需求不足型失业为零,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5. 绝对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
【答案】绝对收入假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可以假设为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α+βy ,其中α>0为自发性消费,0<β<1为边际消费倾向,C 、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不过,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会随收入Y 的增加而递减。
永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永久收入。永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β代表消费,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 p 代表持久收入。
,
二、简答题
6. 图横轴y 为国民收入,纵轴r 为利率。试判断A 点处的经济状态,并说明理由。
图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答案】图中的A 点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处于这样一种非均衡的经济状态: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供给大于产品的需求,即存在超额的产品供给; 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即存在超额的货币供给。理由如下:
(1)IS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即表示储蓄和投资相等A 点在IS 曲线右上方,在这样一种非均衡状态下,保持国民收入不变,利率必然需要下降才能回到IS 曲线代表的均衡状态上。国民收入不变,储蓄则不变,利率下降则投资将上升。因此,只有在投资增加时,投资才能等于储蓄。可见A 点处于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即产品市场上存在超额供给。
(2)LM 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A 点在LM 曲线左上方,在这样一种非均衡状态下,保持国民收入不变,且货币供给不变。由十交易货币需求仅受收入影响,因此交易货币需求量不变,而此时需要利率下降才能回到LM 曲线代表的均衡状态,利率下降,投资货币需求增加,因而总的货币需求增加。可见只有增加货币需求才能使得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因而A 点代表货币市场上存在超额货币供给。
7. 失业、就业和不再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失业通常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在统计失业人口时,必须针对那些面对劳动力市场失业的人口,这些人具有劳动能力且在寻找工作,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找不到工作。
所有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引起的失业都不能计入失业范围。如退休工人、学生、家庭主妇等,这些人并不寻找工作,不算失业,只能称他们不再工作。就业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企业中工作的人。由于疾病、休假等原因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的人不能算作失业人口,也不能计入不再工作的人中。
8. 简述罗默与卢卡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罗默与卢卡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技术内生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模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和劳动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是指熟练劳动,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而知识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 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先进型技术,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来表示。
(2)知识进步是累积性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一国长期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结果,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累积性的。一国要取得经济增长的成就,必须重视知识进步与知识的累积。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之所以比不发达国家具有优势,正是因为其人力资本存量大大超过不发达国家。
(3)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同样是经济增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技术进步需要激励机制,知识积累也需要激励机制。在经济增长中,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或技术的先进程度通常可以用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