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专业成长
【答案】专业成长是指两方面:一是指由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认识案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理论、服务案主的技巧与价值也不断发展; 二是指社会工作者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追求知、觉、行三方面的整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促进专业自我的成长。
2. 机构照顾
【答案】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在我国,提供机构照料的院舍,分公办(由政府提供资金)、民办(私人自己筹资兴建)和民办公助(私人出资,政府扶持)二种类型。公办的福利院主要是面向那些曾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的费用。
3.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4. 社区康复
【答案】社区康复的基本点是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其结果也是社区受益。进行社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在社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建构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
5. 心理分析学理论
【答案】心理分析学理论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
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简答题
6. 简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
【答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论述如下: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福利体制基本是一种低水平、专业化发育不足和覆盖面狭小的剩余性社会福利,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与社会动员的方式来完成,以满足社会控制的需要,从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即时性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发育不足,由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几乎不存在。同时,由于单位制的影响,居民社会生活服务需要基本在单位内部得到满足,社区内自身的服务系统也很欠缺。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刺激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改革也导致传统的单位制福利的萎缩和单位对就业者个人责任的减少,企业事业单位包办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面在改变,而传统的民政体制也面临资源和专业化不足的困境。更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使公民的社会需要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
(3)当前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对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民政部加快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措施。同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兴起,政府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努力。
7. 简述中国内地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
【答案】(1)中国内地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社区矫正”在中国内地起步较晚。21世纪初,在世界范围的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潮流的影响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被提上了中国刑事司法观念和制度改革的议事日程:从2002年8月上海市正式在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到2004年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规模和范围己经扩大到全国辖区的一半以上。
(2)中国内地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推行过程中,由于刑事司法领域中原有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的惯性,加之试点阶段缺乏经验,致使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①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有待提高
从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现实看,我国目前还处于以报应为目的、以监禁为主体的刑罚制度阶段,司法界的很多人对于提高社区矫正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比例,存在种种疑虑; 社会人士对社会
矫正也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偏差; 社区居民更表现出对社区矫正的心理排斥。由于存在以上种种思想认识上的障碍,致使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面极其有限。
②社区矫正下作的主体机构及职责分工有待明晰
在我国的刑罚执行体制上,存在着由司法和公安机关分别行使刑罚执行权的二分格局:司法行政机关行使监禁刑罚的执行权; 公安机关行使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权。这样的行刑格局有许多弊端:
a. 行刑资源浪费;
b. 不利于对刑罚执行工作的归口管理和法律监督;
c. 对犯罪人的改造缺乏延续性,容易发生脱节。
住拼土区矫正工作形式措施简单划一的状况有待改进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规定的矫正范畴的刑种和行刑方式有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但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对于这五种人采用什么样的社区矫正形式没有一个明确规定。在这样的立法和制度框架下,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与措施十分简单划一,除了一系列监督管理的措施外,没有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措施手段可资利用。
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内地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推行进度快、范围大,需要有大批人员进入这‘新的领域。但是由于以往的人才培养脱节,几乎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可以聘用,所以通过从狱警中抽调、从社会上招聘等途径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上岗前也只是匆匆培训两三个月,基本是边干边学,靠的是各自以往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谈不上用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
(3)应对措施
①从社区治理理论的视角构建社区矫正制度体系
治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十分流行的理论,它与传统的统治理念不同,是制定公共政策和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新的指导理论。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业,应该体现社区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
a. 社区矫正的行为主体构成应该突破“政府独大”的局面,形成一种由多元化、多样性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格局;
b. 社区矫正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矫正目标外,更看重社区预防犯罪功能的发挥:
c. 社区矫正工作不单纯是将罪犯放在社区中进行矫正,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社区资源进行矫正。因此,社区矫正组织尤其是民间组织的发育完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矫正事务积极性和能力的增长等应该更加受到重视。
②确立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矫正作为有别于监禁性矫正的处遇方式,不单纯是对罪犯进行变换场所的监管,更是对导致其犯罪的思想观念、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矫正,因此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及其方法,是其成功的关键。
要确立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待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从人员编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