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5 2016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8 2016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41 2016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53

一、概念题

1. 生产价格

【答案】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2. 流动资本

【答案】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流动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3. 生产价格

【答案】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因有: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4. 个别劳动时间

【答案】个别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对称,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交换是在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则这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补偿;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不仅可以得到完全补偿,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盈利;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这个商品生产者就会因为有一部分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而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更多盈利,就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这将在客观上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的发展。

5. 货币层次

【答案】随着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货币范围小断扩展,出现了M 0, M 1, M 2, M 3, M 4……边界小同的货币层次。按照货币的流动性,货币层次可分为:

M 0=现金(纸币和硬币)

M 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 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6. 绝对地租

【答案】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方肯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7. 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8. 市场规则

【答案】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就实质而言,市场规则就是以法律、法规和信用等形式规定或表现出来的市场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与退出的规则、市场竟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等。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简答题

9. 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转轨,即从传统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开放化、市场化经济转轨。30多年的经济转轨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过程,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变为全力一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

在转轨时期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如下:

①总供求方面: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趋势; 自1997年以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持续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物价持续下跌; 社会消费占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 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

②结构方面:在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隐含结构性矛盾。在体制转轨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城乡结构二元经济趋向成熟并开始向一元的现代经济转化,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问题严重,金融风险加大,经济运行内部各种矛盾突显。

(2)针对以上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①财政手段:

a.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对于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政府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了需求过剩的趋势,收到了一定成效。对于9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供给大于需求,经济过冷,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采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