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5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S"

【答案】“三S ”是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外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瑰nesSmedler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CAnnaLouiseStrong )和汉斯·希伯(BansShippe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于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途经苏联来到中国,开始了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中曾先后6次到中国旅行、采访。汉斯·希伯是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于大革命时期来到中国进行采访,并多次深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于激战中牺牲。

2.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答案】《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复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①“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o ②“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③“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④“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低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3.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第 1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