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大学商学院843西方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答案】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经济学上的投资活动。

2. 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答案】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必须区分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其中,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例如,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那么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此时面粉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中间产品。

3.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答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1)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而微观经济学认为,理解个体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2)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指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下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于相等。

(4)自然率假说。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在短期中,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能暂时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失业率; 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是在长期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4. 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

(1)一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一辆小汽车。

(2)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答案】(1)企业为经理买辆小汽车是作为投资项计入GDP 的,但是如果企业给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经理自己购买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作为消费计入GDP 的。

(2)假若一个消费者购买本国生产的轿车,则该购买行为作为消费支出计入GDP ,如果购买进口轿车,则该消费支出购买的不是本国生产的产品,因此要作为进口项从GDP 中扣除。

5. 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答案】(1)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2

)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关系式为,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 与货币数量M 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货币流通速度V 在长期中又是稳定的和可预测的,因此,货币数量M 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 以及用货币表示的常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论述题

6. 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有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歧。

【答案】(1)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①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凯恩斯主义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主张用国家干预代替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②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特征

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公认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

最可靠的度量标准; 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利用货币来加以调节。

(2)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财政政策的实行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而对物价的影响不大。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②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无效,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货币主义小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认为财政政策只能导致物价的变动,对总产出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他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对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即认为总供给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3)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存在着时滞,但它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 由于经济运行不稳定,必须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很不稳定,长期增长速度与短期增长速度往往互相背离,这就导致经济的波动。若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长期增长速度,社会的有效需求就超过有效供给,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反之,社会有效需求少于有效供给,这又会发生经济萧条和失业。因此,他们主张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发挥稳定经济、保证充分就业的作用。

b.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稳定经济运行。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倡导者看来,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能动性的短期经济稳定作用,货币当局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权衡取舍,通过“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行动来抵消波动,稳定经济运行。

c.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货币政策收效比较慢,而财政政策收效比较快。虽然他们承认货币政策具有较长的时滞,但他们仍然坚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稳定经济运行。

②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主义虽然认为货币政策的收效比则政政策要快,但是由于长而不确定的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即“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货币主义从下面几个方面阐明其政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