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6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资源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2. 科斯定理

【答案】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即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3. 土地权利

【答案】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4.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5.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6.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二、简述题

7. 简述土地监察的方法。

【答案】(1)土地监察方法是土地监察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对象)的桥梁,土地监督主体要完成土地监察任务实现土地监察标准所必须运用的方法。

(2)土地监察的方法

①超前控制方法

借助政务公开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土地违法现象实行超前控制,预防其发生。如公开用地审批制度,各项所需用地顺序排队、农户建房用地“三年早知道”,审批审基地“三上墙”,公开土地监察办法和制度。

②跟踪检查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对各项建设用地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如实行建设用地挂牌制度、实行定期现场察看制度、实行巡回检查制度、实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建立群众举报制度等。

③目标管理法

将依法管理土地和干部目标管理挂钩,用“加压”的办法,防止和杜绝管理者违法行使土地管理权。如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签订土地管理承包责任状,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土地目标管理责任书,政府间的目标管理责任状等。

④土地违法案件处理的特殊方法

协作处理法是指某些土地违法案件同案情复杂、涉及面广,需与行政监察机关、党的纪检机关、经济监察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公开处理方法是指对某些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土地违法案件,实行公开处理的制度,即在处理时,组织干部和部分群众到场,请新闻舆论界公开报道以造成声势,威慑违法者和扩大教育面,起着“惩一警百”的作用。

8.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哪几类基本用地区?

【答案】(1)由于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客观上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利用特点和利用方向上的区域差异性,在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结

构时,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认识和揭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以指导今后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和科学管理。

(2)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①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地域分区是一项内容复杂、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地域分区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不仅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进而揭示各地域特征,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确定用地控制区域以及保护与改造的途径。

地域分区应遵循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和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原则。在综合自然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土地适宜性和土地自然生产力分区以及土地经济等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相似性,把条件近似的区域单元划入同一地域内。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借助于一系列指标加以反映。如山东省地域分区时选用土地适宜性结构比、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比、山丘/平原比、气候条件(年均温大于0度的积温、年降水量、相对湿度)、森林覆盖率、土壤类型、人均产值、耕地产量等。指标对比法与逐步逼近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完成地域分区(地域、亚地域)。最后按地域分区统计各类用地面积并指出今后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②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用地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采用用地分区与土地利用指标相结合的规划模式,是目前我国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结构、地域分解用地指标的基本方法。

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等。按土地主要用途在图纸上划分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具体可分为农业用地区(再分为耕地区、园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建设用地区(再分为城镇规划区、村镇规划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开发区、工业小区等,把建成区和规划区加以区别)和未利用地区。最后按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分别统计汇总各类用地面积,对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指标进行区域分解,把宏观控制与微观规划具体结合,使总体规划方案落到实处。

9. 土地统计报表填写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案】正确编写填报说明是基层填报单位正确填报、统计部门能取得正确统计数字的关键。一般的注意事项应包括如下内容:

(1)填报范围。它是指每种统计表由何单位填报,汇总时应包括哪些单位和综合范围等,这样可以保证填报不被遗漏,遇到填报范围变动时便于调整,使得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