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715文学理论和写作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2.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3.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二、简答题
4. 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案】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历史产物。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①定义及特征不同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自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②创作过程不同
现实型文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以夸张、虚构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丁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它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法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5. 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答案】(1)“内容形式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于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
(2)“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却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过程。
6.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答案】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1)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
报告文学的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打情与议论。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2)散文的真实性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散文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人比重。
三、论述题
7. 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案】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客观存在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时一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②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①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惟其如此,整个文学事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才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起到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作用。
②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认识。一般主张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社会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它所反映的客体对象有其历史的规定性,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受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8. 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答案】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意义: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和灵魂。
(2)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对社会主义文艺来讲,就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和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本。
(3)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最高价值和目的。
(4)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