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考研必备复习题库4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碎片化是指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2. 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表达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3. 新闻法治

【答案】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制性规范。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了新闻法治的理念。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义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 反馈

【答案】反馈,是指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受传者对传播者发来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发送出去的给定信息,作用于受传者后产生的结果再回传至传播者,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双向传播或互动传播的基本构成环节,是新闻传播双向传递得以实现的基础。

5. 经济报道

【答案】经济报道是指有关经济建设、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动态的报道。经济报道在各类报道总体安排中放在首位,在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中,经济报道占据大头。经济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