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8古代文学与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2.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3.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4.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5.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
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6.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7. 隐喻
【答案】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8.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论述题
9. 怎样从美学角度理解艺术真实? 现在的文学还有必要追求艺术真实吗?
【答案】(1)从美学角度理解艺术真实
①艺术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a. 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
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下如列宁所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因此,讲究“历史理性”,发现和反映社会的本质,遂成为文学创造的“价值”要求而为艺术家和美学家所看重。例如,在俄国文坛上,针对有些人认为果戈理的成就来源他具有“忠实地抄写自然的本领”的观点,别林斯基匡正说,他的本领不是别的,而是“来自他的伟大的创造力的,表现了他有深入生活本质的能力”。
b. 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这是由于,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的艺术情境的假定性显而易见:它们或者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情境世界,或者完全抛开现实的形象而以虚拟的形象世界取而代之。前者如《西游记》里的人神妖魔共处的神话世界,后者如寓言、童话中的拟人化的动植物世界,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鬼怪世界等等。现实型作品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境也是虚构的、假定的。如曹禺的《雷雨》,剧本让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之内,冲突又那么集中而强烈,这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因而是假定的。
②艺术真实是诗艺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就揭不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 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a. 主观的真实
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科学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客观性。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主体性或主观性。例如,天体运行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现象,所谓“日出日落”不过是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生存感受和主观把握而已。然而在文学史上,不只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咏“日出日落”的诗句,诸如陶渊明的“日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就是今人也还在无视哥白尼学说而描绘着主观化的“日出日落”景观,如刘白羽在《平明小扎》中对日出的个性化的绚丽的描绘。文学创造对自然界如此,在描绘社会生活时也是这样,它所提供的“真实”都是主观化、心灵化的真实,是体验的真实。
b. 诗艺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