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牛”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与bull 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有何异同?
【答案】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与文化之间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一种情况是AB 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它们的内涵意义不同。有时A 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B 语言,有时两种语言的内涵意义截然相反。
(1)“牛”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与bull 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的同
bull 与汉语文化中的“牛”就属于这种情况。英语中与“牛”相对应的词有bull , cow , calf 和ox 等,这些“牛”与汉语文化中的“牛”有着相同的含义,也存在不同的语义。
(2)“牛”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与bull 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的异
①汉语中的“牛”
a. 中国的牛文化,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传说,战神蚩尤和神农均为牛首人身,又传大禹治水时还受一头神牛相助。因此,“牛”在古代总是与仙人、神灵有关。
b. “牛”在农耕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民族对“牛”十分崇尚。因此,与英语中的牛多含贬义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中的“牛”多充满了褒美之义。
c. 例如,“牛”性情“温顺”,是勤恳和忘我精神的象征,汉语中常用“老黄牛”比喻“踏实”“任劳任怨”等的优良品质。
d. 此外,汉语中的“牛”也含有“固执”“倔强”的喻义,相关的表达方式有“牛劲”“牛脾气”等。
e. 在汉文化里,“牛”还以愚忠闻名。人们常把“不智不肖的庸人”称为“蠢牛”。讥笑听不懂对方说话为“对牛弹琴”。
f. “牛”在十二生肖中体积最大,所以人们习惯以" 牛”喻“大”或“多”,如用“牛嘴”“牛眼”“牛脚”来形容人体某种部位粗大不雅;用“牛声马调”形容骂人声音粗野而难听;用“九牛一毛”言极多数目中的小部分。
②在英语中bull 是公牛的意思
a. “公牛”常指“体壮如牛的人”,同时还具有“桀骜不驯”“恃强凌弱”的国俗语义。
b.1712年,英国作家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在其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中塑造了主人公“约翰牛”(JohnBull ), 意在通过这个赳赳武夫的形象暗喻当年英国人的“专横跋扈”。
c. 随着岁月的流逝,JohnBull 一词的贬义已经逐渐消失,“约翰牛”现成了“英国人”的代名
词。
2. 了解传播模式对于人们分析跨文化交际有什么帮助?
【答案】研究传播模式对于人们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有重大的意义。
(1)从传播的过程人们可以看出编码和译码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即使在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也可能出现编码与译码不一致的情况。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自然更可能出现误解。比如美国人表示友好这一讯息时可以说:“We must get to get her soon.”并没有邀请对方吃饭的意思。也就是说,他编码时使用的符号并没有邀请的含义。但是,一个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人在译码时却常常会得出邀请的讯息。
(2)Lyle 的传播模式的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无论是传者或是受者都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同时,所有的传播都不能脱离大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人们了解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有很大的启发。人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
3. 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
【答案】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在60年代,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一、简答题
1. 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容易引起误解?
【答案】(1)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我认为手势最容易引起误解。
(2)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
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在广东,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客人为了表现感谢,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而在北方同一动作却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3)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例如,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我们并不使用。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英语thumb a ride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把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把手伸出来,微微展开手指,表示等一等,别着急等等。招呼人走过来时,我们伸出手臂,手掌向下,手指上下移动;而美国人则是伸出手臂,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我们招呼人过来的手势类似美国人叫人走开的手势。
2. 在和其他国家的人士接触的过程中,你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什么?
【答案】在中国教师中曾经进行的调査显示,他们在美国学习或进修过1~2年。他们在文化方面感到最难适应的与英美教师完全不同:
(1)身体接触(包括拥抱、接吻、拍打等)。
(2)与美国人谈话„
(3)衣着。
(4)在社交场合如何处理尴尬的场面,
(5)交朋友等。
由此可见,对于异文化不适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人们不适应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3. 在你的朋友中有没有在外企工作的?他们感到最不适应的是什么?
【答案】有。他们感到最不适应的方面有:对方的政治、经济、法律、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对方的公司文化及管理方式;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的程度;语言上的障碍而造成的许多误解。另外,由于高含蓄文化中(如中国、日本)许多信息的传递不是用明确的语言、文字或符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