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4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编译社
【答案】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的一家通讯社,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以消息迅捷闻名,每天晚上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2. “四社”
【答案】“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 《新华副刊》
【答案】《新华副刊》是《新华日报》整风改革的硕果。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遵照中共整风运动的精神,革新内容,调整版面,各种专页均停办(其中《文艺之页》刊出时间最长,共出62期),把第4版编为综合的文化版—《新华副刊》。该刊是文化性的综合副刊,重视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
《新华副刊》一方面是反法西斯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另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辟有《书评专页》、《戏剧专页》和专栏《杂志摊上》,及时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及其它书刊进行评价,针对戏剧活动发表评论文章。主持或参加副刊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楼适夷、张企程、蔡馥生、陈克寒、戈宝权、胡绳、戈茅(徐光霄)等人。该刊不仅刊载国统区各抗日阶层作家的创作,有针对性地发表理论批评文章,还经常发表、报道延安和其它敌后抗
第 1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