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二) .. 13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三) .. 23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四) .. 3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五) .. 42
一、简答题
1. 简述沼泽水的水文特征。
【答案】沼泽是指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 沼泽中生长各种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层。在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只占5%~10%。
(1)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①水体沼泽化: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与此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沼泽化。
②陆地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鲜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鲜沼泽,这是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邻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厌氧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厌氧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
(2)沼泽水文特征
①沼泽一般排水不畅,加以植物丛生,故沼泽水的运动十分缓慢。沼泽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融雪水和地下水。蒸发是沼泽水的主要损耗方式。沼泽中的泥炭层毛管发育良好,可使数米深的地下水上升至地表,而泥炭层吸热能力强,有利于蒸发的进行,所以沼泽的蒸发比较强烈,蒸发量大于自由水面。泥炭中的水流动很缓慢。
②苔辞沼泽中的潜水面多是中间凸起,周围逐渐低落,潜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融雪和秋季气温下降时,形成两个高水位。夏季气温高、蒸发强和冬季缺乏地表水补给,又形成两个最低水位。
③径流极小也是沼泽水文特征之一,因此沼泽对河流的补给作用比较微弱。沼泽对水分的滞蓄可调节径流,缓解洪峰。
2. 简述ENSO 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答案】(1)ENSO 是指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一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
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 (音“恩索”)。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 循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 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因此厄尔尼诺也称ENSO 暖事件,拉尼娜也称ENSO 冷事件。
(2)ENSO 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降水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由于赤道西东太平洋温差减小,大气对流活动减弱,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常年增强,位置偏南,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主要雨带和风带也偏南,因此形成夏秋季南涝北旱的降雨分布型,即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夏秋季降水和年降水比常年减少,而江南地区降水比往年增多,并且在厄尔尼诺年的冬季,东亚夏季风也减弱,而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很强,扰动活跃,引起青藏高原上大量降雪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多。拉尼娜年则相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但位置比常年偏北,夏季风势力也较常年增强,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夏季汛期的主要降雨带比移,华北,黄河中游一带降水量增多,冬季风也较常年强,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偏弱,扰动少,使得冬季中国大陆降水比常年偏少。
②气温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的地区,因此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出现干旱,高温。在拉尼娜年份,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出现热夏,而冬季,因冬季风强度比往年偏强,寒潮活动频繁,东亚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大部,长江中下游及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出现冷冻的可能性偏大。
③台风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由于西太平洋海温比常年偏低,空气对流活动减弱,而且横贯在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紧靠着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辐合带的位置也偏南,因此,厄尔尼诺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的发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的个数均比常年减少。反之,拉尼娜年份,西北太平洋台风数及登陆我国的台风数较常年偏多。
3. 简述水圈组成。
【答案】(1)水圈是地球外部构造圈层之一。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水圈是地球外圈中最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演化。
(2)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地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
(3)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4.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有:
(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地球表面是同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一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嫡增长表现。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一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地球表面的内部分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5. 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案】(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
(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②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3)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
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
6. 自然区域规划原则
【答案】目前经常采用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