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语文)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锁记》

【答案】《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的中篇小说。主要叙述了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但黄金枷锁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为一个变态女人。张爱玲在艺术上细微地镂刻了人物变态的心理,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部作品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

2. 激流三部曲

【答案】《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二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3. 《汉园集》诗人

【答案】《汉园集》诗人是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何其芳和李广田。1936年,汉园三诗人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 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 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从诗歌流派整体分类上看,汉园尸诗人属于中国现代派诗群。

4. 《新月》杂志

【答案】《新月》杂志是新月社于1928年3月10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任编辑,它的创办标志着新月社重新开始活动。杂志主要发表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和理论。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机坠身亡,新月社活动渐衰。1933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5. 都市风景线

【答案】《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

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娇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6. 新潮

【答案】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椅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抨击封建礼教。

7. 《围城》

【答案】《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品围绕方鸿渐留学归国后在上海及内地的所见所闻及其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复杂感情纠葛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作品撩开爱情、亲情及家庭关系的帷幕,来洞穿受到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刻画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揭露了他们的虚伪、丑陋的人性,表现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仿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以其高超的讽刺艺术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夏志清称为“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

8.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

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简答题

9. 简述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答案】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他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表现为:

(1)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

五四时期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再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如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3)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己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1923年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美文理论

周作人的理论贡献还在于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1921年发表《美文》,文章将“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术的,而是艺术的。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他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

周作人的这些理论提倡,都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