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如烟。如烟后胸CT示: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膈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放疗治疗的靶区包括()。 A.右支气管残端。 右肺门。 纵膈。 右肺门+纵膈。 右支气管残端+纵膈。 右支气管残端+右肺门+纵膈。
患者男,22岁,青海人,因“高热3d”于7月20日来诊。患者于3d前由青海来上海,途中突然发病。查体:T39.5℃,P115次/min,R30次/min,BP95/65mmHg;右侧腹股沟一肿大淋巴结,直径约3cm,边界不清,明显红肿,周围组织明显水肿,拒按,无波动。淋巴结抽取液检查:发现革兰阴性小杆菌。降低此病病死率的关键治疗是() A.早期应用抗生素。 对症治疗。 局部治疗。 免疫治疗。 营养治疗。
患儿男,3岁,因“反复呼吸道感染2年,双膝关节反复肿痛1年余”来诊。每年患肺炎3~4次。患者舅舅早年因反复感染、败血症夭折。查体:生长发育落后,消瘦;浅表淋巴结触不清楚,未见扁桃体。考虑为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治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0.4~0.5g/kg,用药间隔时间为() A.3d。 1周。 2周。 1个月。 2个月。
幼儿急疹顺利出疹后大多() 低热持续。 烦躁不宁。 咳嗽剧烈。 大便稀溏。 迅速康复。
下述哪些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指征() 赘生物大于1cm可能发生栓塞。 瓣膜损坏严重引起顽固性心衰竭。 内科治疗4周仍有发热,感染难以控制。 合并风湿活动。 并发细菌性动脉瘤。
球菌性口炎局部治疗首选的漱口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