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租调力役制

【答案】租调力役制是指隋朝的赋税制度,包括租、调、力役三部分,是隋文帝实行“轻摇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 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户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妻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 受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 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减轻租调力役。开皇十年又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西域都护

【答案】西域都护是指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驻地乌垒城。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压、司马等属吏:东汉时为单任官职。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3. 话本

【答案】话本是指宋、元时代说话艺人讲说故事所用的底本。兴起于宋代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更趋繁荣,城市居民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有众多的官吏和士兵,还聚集着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为适应新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说话”即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话本经过流传加工,便演变为“话本小说”,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都是用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

4. 五均六筦

【答案】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政的城市经济政策,希望通过这一措施改善对工商业和财政的管理。“五均六筦”就是对六种经济活动实行管制,包括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铸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以及五均赊贷,即: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管制并办理官营贷款业务

等。不过这些措施中包含不利于实行的成分,遭到工商业者的联合反对,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混乱。

5. 急递铺

【答案】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

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6. 鹅湖之会

【答案】鹅湖之会是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的一次著名的辩论,因发生在鹅湖书院而得名。

,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实质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淳熙三年(1176年)

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关于“理”的性质,朱熹认为“理兼体用”,是客观外在的,并体现于万物,心本身不等于理,心之性才是理。陆九渊则认为心性无别,理心合一,由内向外贯诸万物。关于修养途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累积递进,以求贯通。陆九渊则主张由内入手,直接发现本心,以求彻悟,不必去费心认识外部事物,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达到修养目的。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7. 尚书台

【答案】尚书台是指东汉时期实际上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东汉光武帝为削弱三公的权力,故加强尚书台的势力,出现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而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其中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 另下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秩六百石; 同时尚书台下分设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秩六百石。尚书台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8. 检籍

【答案】检籍是指南朝宋、齐时期审定、核实户籍的制度。晋、宋以降,由于户籍登记多作伪失实,如窃注爵位,虚报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因户存之文书已绝,由是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收入。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始行检籍。至南齐时别置版籍官,又置令史,限每人每日须检出漏巧,查实逃隐、称疾、诈冒士族者,其改从原有籍状,此称为却籍;而被定为却籍者悉充远戍。但由于官吏舞弊,以致应却而不却,不须却反却,由是

,就有富阳唐寓率众反检籍。永明八年(490年),停民怨四起,或逃亡避罪。永明三年(485年)

检籍,并以宋末所注之籍为正。

9. 《论衡》

【答案】《论衡》是指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著,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也是一部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神论,发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观。他还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但是,由于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理解有时会发生错误,不得不用天命来解释社会事物变化的终极原因,用骨相来解释个人的贵贱天寿,因而陷入了宿命论

10.黄道婆

【答案】黄道婆是元代女纺织技术家。元代,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大有发展。黄道婆为江南棉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黄道婆将从崖州黎族妇女那里学来的先进棉纺技术与内地原有的纺织技艺结合起来,并进行发明创新,如创制乳棉籽的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在染织方面,还能错纱、配色、织出各种美丽图案,适应和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简答题

11.简述清朝的闭关政策。

【答案】(1)在明代,由于“倭患”的缘故,明朝曾经长期实行海禁。但在消灭东南“倭寇”后,开放海禁。清政府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所谓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2)顺治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张煌言等领导下进行了抗清的斗争。为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施行海禁,严禁人民下海。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清朝开关以后,对外贸易悉照明朝旧制。闽粤各关皆设正副监督各一人,相当于以前的市舶使,来船经监督盘验许可后,才能进行贸易。

(3)针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非分之举,在开展外贸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限制措施。除限定

在广州一地通商外,还对进出口货物加以限制。军火、大米、绸缎、书籍等也都在禁止出口之列。

(4)实行行商制度。与此相应,对中国出海贸易的商船也有诸多限制。

(5)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害怕引发沿海人民反清斗争也是实行闭关政策的一个因素。此外实行闭关政策确实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中国的进程,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视野的发展,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闭关政策还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道路。最终,闭关政策使清朝脱离了世界潮流,导致闭关自守,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

12.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

【答案】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1)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后则变成相对固定的组织。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是经理藩院从各盟扎萨克及闲散王公中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的。盟不是旗的上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封爵、俸饷、征税以及朝贡、会盟和刑法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体掌管。

(2)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西宁、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