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之毛中特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2. “一化三改”
【答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半个世纪以
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 党的思想路线
【答案】党的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竟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二、简答题
7. 简述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发展差距比较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的丰富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分配不合理,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布局,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
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4)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8.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己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己经确立,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因而具有以下特征: ①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9.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1)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