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二军医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一般来说,每一单元最理想的复习时间是( )。
A.10分钟左右
B.20~50分钟
C.50~60分钟
D.60~90分钟
【答案】B
2. 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分为辨别关键属性、( )、整合、分化和表述等阶段。
A. 抽象、假设、验证、选择
B. 选择、抽象、假设、验证
C. 抽象、选择、假设、验证
D. 假设、验证、抽象、选择
【答案】A
3. 任何问题都含有二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预达目的和( )
A. 要求要点日. 条件联系忿. 限制或障碍。. 矛盾和结果
【答案】C
4. 华生认为初生儿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大现了他的(
A. 爱
B. 惧
C. 怒
D. 恶
【答案】B
5. 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这表明发现法有助于( )。
A. 提高智慧的潜力
B. 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C. 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D. 记忆
。 )
【答案】B
6. 根据测验目的的不同,可将测验法分为( )。
A. 成就测验、性向测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B. 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C. 是非测验和操作测验
D. 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答案】A
7. 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匕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思维进行研究,发现5~6岁和13~14岁是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加速期。由此,可以看出( )。
A.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B.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C.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D.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间接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答案】A
8. 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卜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 服从水平
B. 依从水平
C. 认同水平
D. 内化水平
【答案】选C 。
【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因此,答案选C 。
9. 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A. 习得效应
B. 情绪唤起效应
C. 抑制效应
D. 反应促进效应
【考点】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习得新的行为。这种间接习得的行为既可能促进原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抑制原有行为的发生。观察学习有三种行为效应:抑制效应、扩散效应和促进效应。其中,抑制效应是指当学习者观察到某榜样因某一行为而得到了令人厌恶的后果,此时效仿的体验会增强对这一行为的抑制,那么抑制效应也就发生了。
10.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沦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二、辨析题
11.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