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之毛中特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答案】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要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 世界多极化
【答案】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表明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2)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
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 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这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
7.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案】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①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②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
③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 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8.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包括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
a.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b.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②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a.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b. 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c.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d.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e. 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包括:
①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a.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b.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
c. 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