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五经课试法
【答案】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2. 制举
【答案】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间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制举考录程序较简单,一般不定期,由皇帝临时决定考试科目,应考者自举或被举到京师,在殿庭直接参加考试,登科者可立即授官。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凸显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十体制的一部分,义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3. 三舍法
【答案】二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十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和学业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十与取十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
地位。总之,万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他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用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鸿都门学
【答案】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由于汉末宦官集团政治势力的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一边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宦官集团便投汉灵帝所好,怂恿灵帝办鸿都门学,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大多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校专以尺犊、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但鸿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旱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5. 有教无类
【答案】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原意是子}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人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实行开放性的“有教元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6. 历事制度
【答案】历事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即在国子监内,选拔国子监生到京都各衙门历练政事。明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熟悉各个机关部门的政事,分派他们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称为“历事”或“习史事”,在历事部门取得的资格或资历就是“实历”。历事生白天在各司练习政务,晚上回监读书休息,将读书学习和做官实践结合起来。换言之,历事制度,就是国子监学生在各部门的实习、见习,它是明初制定的重要人事制度之一,监生“历事”的成绩又往
往与被分配官职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监生历事制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一方面可补明初官吏之不足,另一方面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庶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将其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这就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一条选官任职的途径。通过历事来选拔人才的做法,虽属封建典制,其方法亦有可借鉴之处。
二、简答题
7. 韩愈的《师说》提出了哪些主要教育观点?
【答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提出以儒家的“道统”来对抗佛老的“法统”。韩愈提倡师道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为保卫儒家的道统而斗争,为了提倡师道,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其中对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l )在关于教师的任务的论述中,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著名论断。教师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连的,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古文、六经之文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完成的。这体现了“存师卫道”的儒家传统的基本精神,把“传道”当作首要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任务,把“解惑”提到应有的地位,这样排列顺序是明确的。
(2)在师与道的关系上,韩愈分析的“师”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指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与道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学生“从师”,就是从师的“道”,传道必有师,卫道必先向师学习,尊重了师道就可以卫道了。为师是“传道”的,如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其为师了。
(3)在道与业的关系上,韩愈指出“道”是儒家的道统和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二者之间,“道”为重,“业”次之,“道”为先,“业”在后,“道”通过“业”来体现,“业,,是为“道”服务的。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么是“小学而大遗”了,即因“小”而失“大”,忘记了根本任务。
(4)在师与生的关系方面,韩愈提出谁先掌握了“道”,‘懂得了“业”,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的观点。这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即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 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总之,韩愈关于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出教师应忠十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暗不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对当前的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