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上看,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A.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B.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实施30多年的“一胎化”调整为“单独夫妻可生二胎”政策。这一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B.同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网络民意调查显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如何“落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推进,如何消除百姓“心肺之患”,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等热点问题备受关注。这表明()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加快改革、启动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77次“改革”,开启了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大幕。全面深化改革表明()①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②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改革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事物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个鸡蛋如果从外面把它打破,放点葱,炒一盘菜就是一盘食物;从内部打破,一个小鸡成长出来,就是生命。因此,“从内部打破”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启示我们促进事物的发展,需要() A.善于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短短几十年,中国女性的衣着从列宁装、的确良衫、T恤到吊带衫,从旗袍、健美裤到超短裙,再到今时“内衣外穿”的流行。从保守到开放,从“黑灰系列”到五彩斑斓。透过衣着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女性思想解放与更为自我地支配身体的意识。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实践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支配着社会发展和变革③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促进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