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834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土壤形成因素。

【答案】土壤的形成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1)气候

分为直接、间接两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通过水分、热量交换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②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对岩石风化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

(2)生物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它们为土壤提供肥力,是促进土壤的形成的主导因素。

(3)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对此后土壤的形成发育有着深刻影响。不同的母质,会导致不同土壤的形成。

(4)地形

地形高低的不同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高度不同,温度、降水、湿度都会有明显不同。而坡度、坡向,也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显著影响。

(5)时间和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发育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时间能够决定土壤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也会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而人为活动往往会改变植被状况,从而将自然土壤结构改造为人为土壤结构,对土壤的形成发育造成巨大影响。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答案】(1)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

①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②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③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和灌溉用水,水汽的凝结也会增加极少量的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损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利用和蒸腾、水分的渗漏和径流。

④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以O 2、N 2、CO 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

(2)相互作用

土壤组成物质不但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而且各种组成物质间也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其结果是形成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综合体,如,土壤腐殖质、土壤溶液、土壤胶体等,赋予土壤以新的特性。

3. 什么是河流基准面? 影响河流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答案】河流基准面是指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面,又称河流侵蚀基准面和侵蚀基准面。 (1)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的距离为横轴,据实测高度值定出各点的坐标,连接各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2)河流纵断面分为四种类型:全流域比降接近一致的,为直线形纵断面;河源比降大,而向下游递减的,为平滑下凹形纵断面;比降上游小而下游大的,为下落形纵断面;各段比降变化无规律的,可形成折线形纵断面。

(3)流域内岩层的性质、地貌类型的复杂程度及河流的年龄,都影响纵断面的形态。在软硬岩层交替处,纵断面常相应出现陡缓转折。山地和平原、盆地交接处,纵断面也发生变化。年轻河流纵断面多呈上落形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则多呈平滑下凹曲线形。后者有时被称为均衡剖面。

4. 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对温度的适应可以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

【答案】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可以划分为: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温多雨地区;

(2)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栋类林或常绿樟拷林;

(3)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4)常绿硬叶林:是在世界范围内反映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的典型植被;

(5)夏绿林: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

(6)针阔叶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问的过渡类型;

(7)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

(8)红树林和竹林:红树林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竹林是由竹类植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在全市分布广泛,而且种类众多。

5.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

【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

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称加里东运动),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

6. 什么是地理坐标? 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答案】(1)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①经度

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

②纬度

赤道把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7.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有: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

(2)它们的轨道面都近似地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所有行星的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

(4)所有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只有天王星是唯一的例外;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都和母星的公转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