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基础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基础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基础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8 2018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基础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33 2018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基础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50 2018年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699教育学基础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67

一、选择题

1. 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

A. 耶基斯

B. 阿特金森

C. 勒温

D. 麦克里兰德

【答案】D

2. 个体在了解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后,试图尝试做出某种动作行为属于( )。

A. 操作熟练

B. 操作整合

C. 操作模仿

D. 操作定向

【答案】C

3. 正强化是指( )。

A. 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B. 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C. 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D. 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答案】A

4. 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思维进行研究,发现5~6岁和13~14岁是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加速期。由此,可以看出( )。

A.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B.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C.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D.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问接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答案】B

5. 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考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考查。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旱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论,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6. “临床叙述(对偶故事)法”是( )的实验研究中运用的一种方法。

A. 皮亚杰

B. 科尔伯格

C. 斯陶布

D. 班杜拉和麦克唐纳

【答案】A

7.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他们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这属于的观点。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调和论

D. 辩证唯物论

【答案】A

8. 规则发现学习的内部条件是( )。

A.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 学生的认知结构

C. 学生的认知策略

D. 学生完全掌握了构成某规则的全部概念

【答案】D

9. 既包含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的学习是( )。

A. 知识的学习

B. 技能的学习

C. 行为规范的学习

D. 态度

【答案】C

10.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社会学习理论

B.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 认知学习理论

D.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A

二、辨析题

11.负强化即是惩罚。

【答案】错误

(1)强化有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与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消惩罚)之分。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旱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在于:

①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消除行为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必须慎重运用惩罚。

②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因此惩罚不能等同于负强化。

12.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1)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因为师生长期相处衍生出某种私人关系。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关键既不在十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在十以学生为中心。

(2)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冲击和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传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关系会在教育上导致对学生的放任,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