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科技大学892西方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答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由出售产品的企业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然不购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产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 和收入法计得的GDP 相一致,必须把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
2. 假设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实际可支配收入,而不是实际收入。即货币需求函数可以
,其中L 表示对货币的实际需求,y 表示实际收入,t 表示净税收,r 表示为L=L1(y-t )+L2(r )
表示利率,使用IS-LM 模型分析减税对总需求的影响。
【答案】如果实行减税,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总需求也增加。当货币需求
,则实行减税会使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会使LM 函数为L=L1(y-t )+L2(r )
向左移动,从而总需求减少。可以想象的是,可支配收入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幅度会大于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减少幅度,从而实行减税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图 减税对总需求的影响
在图的上图中,IS 曲线和LM 曲线对应于一定的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P 0。均衡点为E ,在图的下图AD 曲线中有与之对应的E 点。如果实行减税,其结果是IS 曲线向右移动到IS' 。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新的均衡点为E' ,此时,利率提高,收入增加。在图的下图中,也画出对应的E' 点,E' 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 上的一点。实行减税会使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
,与IS' 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E'' ,此时,会使LM 向左移动,即从LM (P o )向左移动到LM' (P o )
利率提高,收入减少。在图的下图中,也画出对应的E'' 点,E'' 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 卜的一点。可以看出,AD" 曲线在AD 曲线和AD' 曲线之间,即如果实行减税,总需求会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不如不考虑LM 曲线移动所带来总需求增加幅度大。
3.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有哪些优点?
【答案】(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其目的一是要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
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日的。
(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下具,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
①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
②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③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④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金率及贴现率不是那么可
,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公开市场业务容易逆转。 以轻易变动)
4. 在西方经济学中,总需求是短期中影响国民总产出最重要的因素。请问:
(1)总需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减税政策会怎样影响总需求?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又会怎样影响总需求?
【答案】(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企业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其表达式可以表示为:y=c+i+g+x-m
(2)减税政策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原因在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就越大,可支配收入越低,人们的消费需求越小。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减去税收,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在其他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减税政策会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需求增加,继而导致总需求增加。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并不会直接影响总需求,但会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实际上是扩大货币供应量,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水平。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投资的大小取决于借款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在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降低就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因此利率降低会刺激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增加也就导致了总需求增加。
5. 根据储蓄与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请解释为什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使人们的消费倾向更加稳定?
【答案】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与绝对收入假说不同的是,生命周期消费理沦认为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还会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观点,由于人们追求稳定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人的一生中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具体而言,年轻时和年老时,消费倾向较高; 壮年时和中年时,消费倾向较低。
一个社会中,当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即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时,人们就会减少他在工作期的储蓄,增加消费。这样就不会出现中年时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存钱防老的状况,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就会提高,人们一生的消费倾向将变得更加稳定。相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就会为了以后的生活考虑减少当期的消费、增加储蓄,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降低,人们的消费倾向就会因为没有保障而变得不稳定。
6. 简述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之间的异同。
【答案】(1)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相同之处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低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2)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不同之处
①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
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永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反之则越小。
②理论侧重点不同。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 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从而提出持久性收入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