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路径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陕西省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频繁发生,生态文明以及生态安全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呼声、从理论到实践对全国生态文明与安全做出积极响应。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强调要从制度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各界学者也对生态文明、生态安全赋予不同涵义,进行不同研究。本文顺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对其起点陕西省生态文明进行评价具有现实和时代意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生态文明与安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建设的地域基础和生态保障。

     本文以足迹家族理论为基础,将具有明确理论支撑的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结合起来,分别选取生态压力指数、温室气温排放指数和水资源压力指数来评价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GHG(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水资源利用对其自然生态资本的消耗;综合已有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对3个指标进行赋权、等级划分综合而成生态文明指数及其等级,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评价。通过详细研究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具体发展路径、模式。主要结论如下:

(1) 陕西省生态压力等级从1990年的较低(Ⅰc)下降为2013年的极低(Ⅰa),生态环境逐渐变好。从空间看10市生态压力可分为三级6亚级:西安市最高为较高(Ⅲa);渭南为中等(Ⅱb),咸阳、铜川和延安为中下(Ⅱa);榆林为较低(Ⅰc),宝鸡、汉中和安康3市为很低(Ⅰb),商洛为极低(Ⅰa),

(2) 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等级从1990年的较低(Ⅰc)增长到2013年的中等(Ⅱb),温室气体排放量呈递增趋势。从空间看10市GHG排放可分为三级6亚级:榆林和延安为极高(Ⅲc);铜川为中上(Ⅱc),西安、咸阳和渭南3市为中下(Ⅱa);宝鸡和汉中为较低(Ⅰc),商洛为很低(Ⅰb);安康为碳汇(Ⅰa)。

(3) 陕西省水资源压力等级从1990年的中上(Ⅱc)下降为2013年的中下(Ⅱa),水资源压力逐渐下降。从空间看10市水资源压力可分为三级4亚级:极高的一类包括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极高(Ⅲc);宝鸡中下(Ⅱa);较低的一类是商洛很低 (Ⅰb),安康、汉中极低(Ⅰa)。

(4) 1990~2013年陕西省生态文明指数等级为先上升后波动下降:1990~2001年由中上(Ⅱa)上升为较高(Ⅰc);2001~2013年由较高(Ⅰc)波动下降为中上(Ⅱa)。从空间看10市生态文明指数可分为两级5亚级:安康、商洛、汉中极高(Ⅰa),宝鸡很高(Ⅰb);西安、咸阳、铜川和渭南4市为较低 (Ⅲa),延安很低(Ⅲb),榆林极低(Ⅲc)。

(5) 陕西省可分为两大生态文明类型区:较好的Ⅰ类区包括宝鸡、汉中、安康和商洛4市,具体发展模式为碳汇林业、主导产业带动和绿色生态旅游发展3个方面;其余属较差的Ⅲ类区,其中西安、咸阳、铜川和渭南4市属较低Ⅲa亚区,陕北则为很低的Ⅲb亚区,具体发展模式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走种植—养殖—加工业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农业、循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和低碳红色旅游6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