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答案】隋唐文坛起初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陈子昂登上文坛后,大力倡导革新,呈现出复古倾向,使得唐诗面貌焕然一新。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主要表现为:
(1)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之“得”
①述怀言志、壮伟豪侠的诗歌风格
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他写下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十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了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
②陈子昂的复古理论主张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他还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2)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之“失”
陈子昂的这种兴寄方式,突破了古诗美刺比兴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慷慨多气,虽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受阮籍《咏怀》诗影响的痕迹,但没有兴寄无端的苦闷,而是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2. 简述《战国策》寓言的特点。
【答案】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寓言的
特点主要有:
(1)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战国策》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这类寓言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2)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营造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鹏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说辞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席间的事物为例,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3)运用寓言形象说理,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裨阎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3. 简述韩、柳古文思想之异同。
【答案】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但是他们的古文思想也不尽相同。
(1)相同点
“文以明道”是韩柳占文运动共同的理论基础。兴圣人之道,除时政之弊是他们的共同理想。“文以明道”的口号由韩愈首先提出,而柳宗元予以发挥,在具体内容上加以阐释。
(2)不同点
①排斥、信仰的对象不同
韩愈排斥佛老,但迷信天命鬼神; 柳宗元则反对天命,但却尊佛。韩愈举起古文运动的大旗,革新文章内容就是与颂德艳情之作相对抗。从这一意义上说,韩愈的排佛无疑是正确的。柳宗元的好佛是与他反对天命观的唯物主义思想相矛盾的,说明其唯物论并不彻底。
②侧重点不同
韩愈侧重于道德教化,柳宗元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注重道德教化,所以韩愈写下了像《原道》《原性》《原人》那样专门性的哲学文章。柳宗兀则一再申明,他的“道”是“辅时及物之道”。“辅时”就是辅助时政,“及物”就是惠及人事,他就是主张“道”要接触到实际事物。因此,他在被贬之时精心治理柳州,政绩彪炳,他的美政被当地人民传为佳活。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他也提出了“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的观点,肯定了文学评价、批判现实的作用。
③论“道”的角度不同
韩愈的文章反复表示要“无诱于势利”,但他仕进的愿望很迫切,文章内容大都围绕着得人进贤之道,论述士人的道德修养,排斥士大夫中小利于行道的歪风陋习等等; 柳宗元则多从典章制
度,时令刑政,天人关系以及辨析先秦典籍等方面立论。尽管柳宗元也声称自己取道之源为“五经”,但他分论所“本”,论道虚之,实为论文。柳分论“五经”之“本”却要避免“襄公好霸”,因时地之异而取其所需,这是对儒道传统观念的变革,使儒道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4. 谈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答案】李煜词被王国维评价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大开,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其词高超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
(1)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①不镂金俪玉、刻意雕饰。李煌作词很少使用修饰成分,尤其避免使用“珠”“翠”“兰”“香”“绮”“罗”“锦”“绣”等词语。
②不堆砌实词,使用虚字入词。《虞美人》这首后期小词,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语言明白如话又非淡而无
味,抒发词人当阶下囚之后无穷尽的哀愁。
③不过多省略句子成分或颠倒语序。其词作的语句通畅,给人以清水芙蓉、行百流水之感,清爽明快,极近
口语,语气连贯,表达思想更为准确,语言不仅具有本色美,而且具有醇厚的诗意,如《渔父》《破阵子》。
(2)准确而凝练的艺术概括
注重采取对比的方法,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情感浓缩于同一词中,体现出强烈的时空概括性; 而且,其概括
往往是人们经常见到、感到、体验到的典型事物、典型心理和典型感受,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如《浪淘沙》这首后期作品,调子低沉,含思凄婉,打发词人亡国被俘后那眷恋故国、痛楚难以言说的怀旧情感。全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言悲志哀,不见一个悲字、哀字,却通篇无不写尽了悲哀痛切之情!
(3)词作通篇和谐完美
①在立意谋篇上,做到声情与文情协调一致。早期的《浣溪沙》《菩萨蛮》《渔父》等调,声情细腻平和; 晚期的《破阵子》《乌夜啼》等,拍式错落,抑扬顿挫。
②依据感情的发展变化结构篇章。
③重视结句。如《玉楼春》,读后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真实”,情真景真事真,很容易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全词境界一闹一静,开篇宫殿内灯火辉煌、宫女艳抹浓妆,结尾春夜月下纵马,疏旷清静。
(4)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①比喻、夸张、象征同时运用。
②运用直抒胸臆的赋法,很少借用男女别情来比兴寄托。
③突破在惨绿愁红的物象泊染中流露感情的传统写法,而喜用简练的笔墨勾勒而不加烘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