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试)2003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复试科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招生专业:国际贸易学
1.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25分)
答:(1)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它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2)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①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②产业内贸易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③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也有标准技术。
④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从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商标、牌号、款式、包装、规格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以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差距而被视为异质产品。这种同类的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与发展。
②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一般认为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的国家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和获得贸易收益,其主要原因是其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异。一国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取得规模节约的经济效果,其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使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打破各生产企业之间原有的的比较优势均衡状态,使自己的产品处于相对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扩大了产品的出口。这样产业内的分工和贸易也就形成了。
③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就越高,较高人均收入层上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的多样化,呈现出对异质性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当两国之间的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贸易发展倾向就越强。
(4)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针对上面的特征,产业内贸易理论应声而出,从而有力的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
①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当代国际贸易实际中,多数贸易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如发达国家),相当部分的贸易又是在这些国家相同的产业内进行(如汽车、飞机的双向贸易),而且,当代的双向国际贸易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资源重新配置和收人的再分配。产业内贸易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理论基本上是从静态出发;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到需求的情况。
②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问。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包括国家之间对大宗产品为减少运费等因素进行的贸易,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转口贸易,季节性产品贸易等。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
第 1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