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学位]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2. 生活的医学化
【答案】生活医学化的内容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一面:①医学淦释范围持续扩一展:医学从健康与基本能够角度淦释人类某些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而以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个人身心状态; ②大众自我决定权日益受到破坏:医学逐渐介入各种社会生活领域,致使一般民众也丧失自我决定的权利; ③大众决定权直接让渡给医学技术专家: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的隔阂,一般民众并无能力讨论医学问题,只能将决定交给医学专家; ④医学取向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规范或减轻违反社会规范的困扰,医学化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监控或遏制问题恶化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3.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4. 先赋角色
【答案】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先赋角色是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先赋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流动很少,人们的很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因而是先赋的,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自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主要是由人们后天获得的。
5.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
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6.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7. 初级越轨
【答案】初次越轨是由标签理论学者提出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程度较轻的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他认为罪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后来,学者们又分析了初次越轨和再次越轨,以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并且认为,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不同程度的越轨,但大多数是偶然的,程度也不严重。如果这种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他的处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可能从初次越轨变为再次越轨,由平常人变为一个经常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越轨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如果重要人士不判定此行为为越轨,并对他进行教导,此人就可能不再出现上述行为。
8.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二、简答题
9. 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
【答案】(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官方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一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2)中国城市化道路主要观点
①小城镇重点论
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当主要依托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在中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依靠现有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新建城市也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②中等城市重点论
主张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走西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 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即直接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中等城市,才能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③大城市重点论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 而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城市化则表现为集中度相对分散化。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
④并举论
,进入90年代以后,上述观点在继续交锋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趋势。“并举论”
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便是在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利弊基础上提出来的。
(3)以上观点各有道理,又都存在一定缺陷。比较而言,“并举论”似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城市化的国际惯例,但鉴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分割政策,旧体制与政策的滞后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这就必然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产生影响。
10.“虚拟社区”与“实在社会”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案】与实在社区相比,虚拟社区的特征主要包括: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