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包括下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此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2. 存货
【答案】存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将出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各种资产。例如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存货是这些资产的总称。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货的认定要视企业对存货是否具有法定所有权、企业是否拥有存货所有权卜主要风险和报酬为标准。如委托代销商品、出租及出借包装物、委托加工材料等物资,虽然不在本企业的仓库,但它们是企业的存货:而如受托代销商品、租入或借入的包装物等,虽然存放在企业,但不应作为企业的存货。
3.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答案】(1)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的概念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是指管理者在选择了某方案后,如果将来发生的自然状态表明其他方案的收益更大,那么他(或她)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其最终选择的是后悔值最小的方案。在决策者不知道各种自然状态中任何一种发生的概率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的决策目标是避免较大的机会损失。
(2)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的步骤
①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后悔值一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一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4. 资金利润率
【答案】资金利润率是指企业在某个经营时期的净利润与该期占用的全部资金之比,它是衡量企业资金利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是否从全部投入资金的利用中实现了足够的净利润。同销售利润率一样,资金利润率也要同其他经营单位和其他年度的情况进行比较。一般来说,要为企业的资金利润率规定一个最低的标准。同样一笔资金,投入到企业营运后的净利润收
入,至少不应低于其他投资形式(比如购买短期或长期债券)的收入。
5. 流动比率
【答案】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Working Capital Ratio)或真实比率(Real Ratio),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一流动资产令流动负债。一般说来,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 反之则弱。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2:1以上。
6. 组织设计
【答案】组织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是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组织选择的过程,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没有一个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而是要根据不同环境情况予以选择,组织设计结果直接影响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
组织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劳动分工原则; ②部门化原则; ③指挥链原则; ④管理幅度原则; ⑤集权与分权原则; ⑥正规化原则。
7.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二、简答题
8. 简述管理方格理论。
【答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管理方格论。
(1)划分标准。管理方格论概括了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这一理论把管理人员按他们的绩效按照导向行为(称为对生产的关心)和维护导向行为(称为对人员的关心)进行评估,给出等级分值。然后以此为基础,把分值标注在两个维度坐标界面上,并在这两个维度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从而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具体内容如下:
(2)几种代表性的领导(见图)
管理者方格
①(1.9)型,又称乡村俱乐部型管理,表示领导者只注重支持和关怀下属而不关心任务和效率; ②(1.1)型,又称贫乏型管理,表示领导者不愿努力工作,对工作绩效和对人员的关心都很少,很难维持也很难有良好的工作绩效; ③(5.5)型,又称中庸之道型管理,表示领导者维持足够的任务效率和令人满意的士气; ④(9.1)又称任务型管理,表示领导者只重视任务效果而不重视下属的发展和士气:⑤(9.9)型,又称团队型管理,表示领导者通过协调和综合工作相关活动而提高任务效率与士气。
他们认为,(9.9)方式的管理者工作是最佳的领导方式,并提出,原则上达不到(9.9)等级的管理人员,要接受如何成为一个(9.9)型领导人的培训。
(3)评价20世纪60年代,管理者方格培训受到美国工商界的普遍推崇。后来,管理方格理论逐步受到批评,因为它仅仅讨论一种直观而且是最佳的领导行为。且管理方格论并未对未来如何培养管理者提供答案,只是为领导方式的概念化提供了框架。另外,也没有实质性证据支持在所有情况下,(9.9)型领导方式都是最有效的方式。
9. 何谓部门化? 部门化的形式有哪些? 这些不同形式有何特征?
【答案】组织部门化即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
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是按工作的过程标准来划分的,而其余几种则是按工作的结果标准来划分的。
(1)职能部门化
职能部门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职能部门化是指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优点:①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能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 ②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缺点:①资源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 ②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部门间难以协调; ③职权过分集中,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多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