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75新闻传播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传播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人类)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非在意义的社会中得以自由,人类必然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2. 何谓“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al )? 如何用该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答案】(1)“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关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或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2)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理解如下:
①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描述哪些群体对哪一特定议题存在争议,从而显示出哪些群体特征与议题有关。
②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是如何对该议题做出反应的,可以指出每一个群体所持的意见,并
且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什么是应该遵守的规范。
③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被传播夸大。
④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仟,且更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
3.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答案】(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不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4. 请简述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的主要观点。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论家,他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被看作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该书的主要观点如下:
(1)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在李普曼看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言,外部世界己经过于辽阔而无法把握了。人们每天忙于生存或是其他地方事务,没有过多精力来亲自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人们通常抱着一种固定的看法来便捷地看待外部世界。这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遥远复杂的外部世界。因此,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以及把握这个世界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2)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①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②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③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
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3)议程设置在《舆论学》中的体现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舆论学》。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人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人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指出,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问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5. 议程设置假设与有限效果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有限效果模式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限效果模式在传播研究中占据主导的理论地位。研究人员对此越来越不满意,议程设置的理论应运而生。
②克拉拍在他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曾对有限效果模式有过非常精当的描述,“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是处于各种相互牵制的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2)议程设置转换有限效果模式的思路
①在有些人看来,大众媒介一般不产生任何效果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合情理。研究者也开始反思,或许是他们在考察媒介效果时找错了地方。
②多年来,传播研究的思路一直是在寻找态度的改变,而绝大多数研究结果告诉人们,人众媒介在态度改变方面效果极小。大众媒介影响的可能不是人们的态度,而是人们的感知,即人们的世界观。
(3)认知心理学促进有限效果模式向议程设置演进
同一时期,发生在心理学界的一个变革,对传播研究者改变思路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获得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相匹敌的地位。行为主义强调强化、奖赏与惩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它甚至试图用这些概念解释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与此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把人视做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在世界中的言行正是基于这些知识。
②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被视作“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被控制或受操纵的对象。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世界的再现,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通过考察人们赋予哪些特定议题显著性或重要性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显著性,议程设置假说跟认知心理学一拍即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