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从简单个别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每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然是一种物物交换。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己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但是在第三种形式过渡到第四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区别,仅仅在于金银商品取代了一般等价物。

2.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一种最典型的、最深层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是国家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开办企业; 二是对私人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按照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国有企业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只生产国家消费的产品,是直接为国家机关和军队服务的。这类国有企业并不追求高额利润,通常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实行其再生产。

(2)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主要存在于铁路、公路、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部门。其主要特点是常常无赢利或亏损,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很重要,是以提供能源、交通和其他公用事业服务来保证私人垄断企业赢利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这类国有企业一般不与私人垄断企业竞争。

(3)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那些科学技术含量高、研究与开发费用巨大、投资风险也很大的新兴工业部门如核能工业、航天工业等,私人垄断企业通常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但它们又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先行部门,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类部门的企业也大多由国家投资兴办,从而形成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往往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内外各种矛盾的压力而形成的,这类企业大都以追求利润为其经营目标,并与相应部门的私人企业发生竞争关系。它们在国有化高潮期间数量较多,一定时期又往往成为私有化的对象。

3.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这样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支配更多的活劳动,在剥削率相同的情况下,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就可以在扣除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后有一个余额。这一余额不会像在工业部门那样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因为,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阻碍着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4. 资本周转越快,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因此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顶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一(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流动资本指的是以原料、燃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指的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年剩余价值量是与可变资本相关联的。资本周转的快慢与可变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更加得不出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的结论了。

二、论述题

5.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通过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和区别

①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的实质内涵都是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及资金等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使被国界分割的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两者的实现都要靠民族国家经济主权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让渡。

②两者之间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的范围与程度的差异。

第一,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实践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实现的市场自由化程度一般比经济全球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所达到的自由化程度高。例如,欧盟内部不仅形成了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而且在更加紧密的经济区域欧元区内实现了货币的统一。经济全球化的多边贸易体制最主要的世贸组织规则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和对某些非关税壁垒进行了限制。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自由是处在低水平上的。

第二,经济区域化通常使国家让渡的经济主权多一邺,适用的范围小一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高一此; 经济全球化一般使国家让渡的经济主权少一些,适用的范围大一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低一些。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个矛盾是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形式或一个发展阶段。在开展对外经济发展时既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又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在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注意趋利避害,争取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实现双赢。

6. 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答案】(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是指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全部消费掉,使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而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消费掉,而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新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要具体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必须分别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来考虑。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

①基本实现条件:I (v+m)=Ⅱc 。即:第I 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II 部类的不变资本。

该公式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一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 (c+v+m)=Ic+IIc,即第工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