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这一政策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采纳施行。从此,儒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
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他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提出二条建议:
①“推明孔氏,抑黔百家”。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②兴太学以养士。这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同时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实际上,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培养日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端,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这些对于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
(2)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设立五经博上。“五经”即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原来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因历久不置而废。于是,就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
,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 ②开设太学。元朔五年(前124年)
③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其得以真正确立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
(3)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但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其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①积极影响:
第一,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儒经受到了极大的尊崇,并有了广泛的传播。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
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的教育。这是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独尊儒术政策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还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②消极影响:
第一,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
第二,独尊儒术使得士人都将精力投注于儒学,最终使儒学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框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极度保守,使中国在向近代科学迈进时步履艰难。
2. 列举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题目的三种答案格式,并各设计一个完整的题目。
【答案】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封闭式问卷包括以下几种问题型式:
,(1)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
同意”
示例:
你是班主任吗?
A. 是
B. 否
(2)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做上记号。
示例:
你比较喜欢看哪些电视节日? (限选三项)
A. 新闻类
B. 影视剧类
C. 体育类
D. 广告类
E. 谈话类
F. 歌舞类
G. 少儿类
H. 其他
(3)排序式。
示例:
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的括号内。 ( )能坚持观察活动。
(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 )能识别迷信与伪科学的谬误。
( )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3.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4. 概述近代康有为变法主张中的教育思想。
【答案】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②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学习西学,他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上述建议直接影响了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通过这些变法主张,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愿望源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维新运动中,他无论上书还是呈拆,都常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他从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要解决亡国灭种的危机,根本之策在教民,变法的起点在于“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反复强调的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主张。
(2)关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思想
“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他为首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教领域实行变法维新的基本思想。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这样选拔的官吏不能应变,不能做实事。并指出清政府在军事上失利实源于八股。变科举、废八股,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兴学校的目的,则在于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在乡间设立小学,时间为8年,7岁以上儿童必须入学。县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中学分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各2年。中学初等科毕业后可以升入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或中学高等科毕业的学生可以升入省府设立的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康有为力图仿照两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
(3)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
对于人的培养,康有为认为除了兴学校之外,还应派人到资本国家去考察留学,“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人才。”1898年5月,他在《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中,力陈派游学,译西书的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