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答案】赫尔巴特把兴趣活动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根据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状态即专心与审思,提出了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其理论的简评如下:

(1)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经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①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 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 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②联合(或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 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③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 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 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④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之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3)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

2. 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案】《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总统于1958年9月2日批准颁布的,共10章。其颁布的历史背景和蕴含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1)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①国际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极为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改革教育的呼声高涨。

②国内背景:19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教育问题的批评越来越多,批评的焦点是美国教育质量差,在国际各项评估中美国学生的成绩都不高,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形成了

强烈的反差。

在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2)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该法要求让更多的青年学习这些学科。为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参考资料,加强外语教学中心,提高师资的质量。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③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接受更深的教育,从他们中间培养出拔尖人才。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一流科技人才。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3. 简述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案】(1)“新教育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

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小同的新学校。

(2)新教育运动的形成:1889年,被誉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雷迪提出办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

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了罗歇斯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3)新学校的特点: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 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4)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21年法国的加

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七项原则:

①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

②尊重儿童个性发展;

③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

④鼓励儿童自治;

⑤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⑥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

⑦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

这七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传。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5)与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相比,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更注重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 新教育运动更强调自由教育:新教育运动的理论基础更缺乏统一性。

4. 简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答案】(1)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2)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人本化教育家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最终要求在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因此,他们十分重视人格教育。

②主张课程人本化。他们提出“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基础上,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的联系起来。

③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廿个:教师和管理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3)人本主义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观念上的革新。但是它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画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 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答案】(1)课程与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学生的需要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