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612教育学综合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德育、智育、体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
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它在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2)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中三个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首先,各育间不可分割。其次,各育问不能相互代替。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德育、智育、体育是相对独立的,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2.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答案】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在书中,他提出了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
①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重视儿童的天性;
②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所以,他认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成为雄辩家。善良的人应该是有识别善恶的能力和遵守法律与坚持正义的人:
③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④学前教育,他认为,在幼儿能说话的前后,就应该对他进行智育,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
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赞扬学生。
(2)论教学。
①在教学上,他主张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②在课程的设置卜,他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卜。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并且对每门学科在培养雄辩家的各种素质、能力、技能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
③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因为专心致志的学习有赖于学生的意愿,而意愿是不能通过强制得到的。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所以他赞成学生应有游戏。
④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
a. 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既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雄辩术,又教学生做人;
b. 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c.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对学生要多勉励,少斥责;
d. 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明自易懂,深入浅出;
e. 教师要注意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
(3)综上可知,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比较全面和丰富多彩的,是古希腊、罗马(公元1世纪以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所论述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公元1世纪至四五世纪,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学校和教师所效法,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他的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对夸美纽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
【答案】学生也称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尊重学生”一个方面表现在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1)“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有以下策略: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是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四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力
学生具有的权利与其身份密切相关。学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学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学生作为公民,通常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 劳动权; 休息权; 受教育权; 人身权; 财产权;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还受到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的保护。主要有:一是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 二是获得物质帮助权; 三是获得公正评价权; 四是程序性权利。
4. 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案】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5.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答案】(1)“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①《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
b.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
c. 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d. 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e. 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
②《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
a. 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b. 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d. 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对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较大,成为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197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和《小学初中教学大纲》。1978年,又颁布了《高中教学大纲》。
,1987年,(3)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
,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
其中“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