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6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主体地位的内容。
【答案】(1)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当前,我国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所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按照这样的认识,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竟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2. 论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己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竟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竟争引起资本集中,这是因为:
(1)同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同一部门中的企业必然产生分化:那些技术先进、劳动者素质高、管理先进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强,必然不断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市场份额; 而那些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则会缩小生产经营规模,或者停产直至退出市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造成了生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
(2)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会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一是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表现为企业在不同部门的进入和退出;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多角化引起的产
业融合及产品替代程度的提高。由于现实中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有障碍的,为了超越进入壁垒,弱化退出壁垒,减少沉没成本,不同部门企业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主要采取组建集团企业、实现跨行业多角化经营的力一式来实现,从而导致规模巨大、经营多角化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体系确立后,生产率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生产、资本向技术先进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4)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如果说技术进步及经济技术方面的合理性为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既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的话,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则为生产、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3. 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答案】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下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竟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
间以外,才能无偿产生剩余价值。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起着不同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发展较慢,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为缩短下作日的斗争日益强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一方面,国家以其掌握的巨额国有垄断资本和作为垄断资本的总代表,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国家又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干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调节经济活动和生活矛盾。
(2)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国家资本主义是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3)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①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其实质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只有无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后才可能按资本运行规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并用其发展社会经济,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它的理论依据。
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策为垄断资本家服务,它是资本自山竞争的结果,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5. 论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答案】(1)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闭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
(2)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
①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一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 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