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808新闻传播学综合二之《报纸编辑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5

  摘要

一、简答题

1. 报道策划中如何把握报道的最佳时机?

【答案】报道的时机,就是在策划与组织报道中寻找到的有利于报道获得良好效果的机会。报道时机的把握,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时间的把握

报道的时机首先涉及到报道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的距离的把握。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在事件发生前根据某种迹象报道事件可能发生,称为前置式报道; 事件发生后,立即进行报道,称为即时式报道; 事件发生后,暂缓一段时间再作报道,称为后置式报道。一般来说. 报道时间距离新闻事件发生时间越近。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有时出于认知原因、利害关系的考虑以及深入挖掘新闻资源的需要,后置式报道也十分必要。

(2)环境与背景的把握

任何报道的发表,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人们对报道的理解,往往要联系到它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一项报道在它发表前后或同时,外界发生的某些事情常常构成了这一报道的特定环境和背景。借助背景有时可以显示报道的意图、意义和倾向,甚至能够把报道中未能说明、不便说明的问题表露出来。

(3)客观条件的把握

策划和组织报道时。还需要思考报道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解决的条件,报道中所提供的对策是否有实现的条件,报道中所介绍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条件。总之,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是把握报道时机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4)读者心理的把握

我们的报道是给读者看的,他们的心态如何,往往影响传播的效果。因此报道的策划者选择时机时,必须同时考察读者的心理。读者的情感、兴趣和注意力往往因时而异。一项报道的发表,最好选择在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发生兴趣的时刻。经常研究读者的兴趣、注意力。常常能抓到一些由头和机会,从而能更好地策划和组织报道。

另外,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把握报道时机所应注意的方面:

①有些重大政策措施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 而群众对此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各. 报道时最好先下点“毛毛雨”,作些舆论的准备。

②降低过高的期望值,否则,一旦失望,读者心理就会难以承受。

③调整视线. 分流热点。当报道过分集中于某一方面时,应适当调整视线,开扩读者的视野,增强其心理承受力,促使问题圆满解决。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