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大学专业学位中心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天仙配》是哪种地力戏曲的经典剧目? ( )
A. 河北梆子
B. 豫剧
C. 越剧
D. 黄梅戏
【答案】D
【解析】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剧作家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编而成
2. 哪位名医是汉代的? ( )
A. 李时珍
B. 扁鹊
C. 华佗
D. 孙思遂
【答案】C
【解析】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3. 西藏在( )时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A. 唐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B
【解析】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
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西藏也在此时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4.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植物、花木,并以此寄托情感,比喻某种品格,中国也有“岁寒三友”之说,“岁寒三友”是指( )。
A. 松、柏、梅
B. 松、蓬、梅
C 松、竹、梅
D. 松、柳、梅
【答案】C
【解析】古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以“松、梅、竹”为“岁寒三友”
5.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郑和所率的船队最远到达过非洲的( )。
A. 索马里和肯尼亚
B.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
C. 埃及
D. 南非
【答案】A
【解析】郑和所率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出发,经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6. ( )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A. 篙山中岳庙
B. 运城关帝庙
C 邹城孟庙
D. 成都武侯祠
【答案】A
【解析】河南省篙山脚下的“中岳庙”,从“中华门”起到“御书楼”止,前后多达十一进,殿堂房屋四百余间,它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7. 宋初兴起的书院教育中,最大特点是“讲会制度”的实行,它的创立者是( )。
A. 陆九渊
B. 程颐
C. 朱熹
D. 周敦颐
【答案】C
【解析】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书院中的“讲会’夕,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
8. 从( )朝起,国子监开始成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它本身又是最高学府。
A. 隋
B. 唐
C. 汉
D. 宋
【答案】A
【解析】隋朝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这样,国子监的职能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到清代时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9. 在中国近代史上,( )签订后,强烈刺激了中国人民,随后“戊戌变法”开始。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中日之间的“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一些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图谋变法。1898年,光绪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因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故又称“戊戌变法”。
10.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举行于( )年。
A.1898
B.1904
C.1911
D.1919
【答案】B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经过隋唐直至明清各朝代的沿用,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到清朝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恩科是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科举制最终消亡。
11.司马迁的( )是纪传体史书的开端。
A. 《汉书》
B. 《资治通鉴》
C. 《史记》
D. 《春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