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2.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答案】C

3.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话强调知识作用的话出自( )。

A. 荀况

B. 王充

C. 王安石

D. 颜元

【答案】B

【解析】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意思是说,人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无神论著作《论衡》。

4. 国子学始立于( )。

A. 西晋

B. 东晋

C. 南朝

D. 北朝

【答案】A

【解析】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以后国子学制度逐步得到发展,成为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

5. 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 )。

A. “拉比”

B. “古儒”

C. “书吏”

D. “校父”

【答案】B

【解析】“拉比”原意为教师,即口传律法的教师,后来人们将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统称为拉比。在古代两河流域,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寺庙中有关人员(一般称作“书吏”)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其负责人称为“校父”。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6. 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

A. 成熟论

B. 性善论

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答案】D

【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烁论和相互作用论。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外烁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一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7. 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D

8. 下列不属于唐朝科举考试方法的是( )

A. 帖经

B. 墨义

C. 时务策

D. 诗赋

【答案】C

9. 颜元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不包括( )

A. 毁坏人才

B. 荼毒生灵

C. 灭绝圣学

D. 败坏社会风气

【答案】C

10.下列不属于明朝中央官学的是( )

A. 儒学

B. 武学

C. 宗学

D. 国子监

【答案】A

11.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外观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答案】B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把课程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课程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其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做什么转变为课程实际做了什么; 外观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模式,它强调描述和判断两个主要的操作过程,不仅要看一个具体的课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要重点分析产生特定结果的各种条件和所运用的方法; CIPP 评价模式是用四种评价方式(即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命名的,它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定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