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7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

【答案】前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它正确认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后者的看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属性,忽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具体分析如下:

(1)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无论是事物的性质还是空间位置,时时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把运动和静止人为地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之,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承认了事物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则是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诡辩论。

2. 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则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其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

(3)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杰出的英

雄人物虽然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④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成都、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符合人们群众的礼仪。

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答案】该说法错误,这是一种全盘否定的观点。具体分析如下:

(1)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己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

(3)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 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4.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也充分看到了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台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5. 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答案】错误。

(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6.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二、分析题

7.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请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